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山水稻:一個村的“兩美”實踐

  • 發佈時間:2015-12-03 03:29:43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通訊員 邵敏 褚田芬 記者 祝梅

  在海拔近千米的麗水松陽岱頭村,150畝的高山水稻已完成收割,層層梯田褪去金黃色澤,彰顯另一番生態美景。“我們的水稻可都是喝著山泉水成長的。”岱頭村村主任葉長盛指著壘石邊涌出的清泉,“一年四季,這裡的泉水都不會枯竭。再加上海拔高、氣溫低,種出來的水稻,品質絕對好!”

  這片高山水稻,見證了岱頭村的生態轉型,更為村裏拓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實現農業産業“種植-觀光-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這是省農科院的專家為岱頭村繪就的效益農業發展藍圖,更是岱頭村村民對高效生態迴圈農業的實踐。

  水源保護促轉型

  岱頭村是松陽最偏遠的小山村,此前一直以種植吊瓜為主。

  “我們村的青壯年都在外打工,村裏的常住人口只有五六十人,還都是老人。”年近50歲的葉長盛在村裏算是年輕人了,他告訴記者,吊瓜種一次四年不用再播種,除了採摘和加工,平時基本不用管理,省時省力,也不愁銷路。

  可是,吊瓜的污染問題也成了當地政府的一塊心病。葉長盛説,岱頭村地處東塢水庫飲用水源發源地,同時還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國家級的古村落。每年一到吊瓜採摘期,沖洗瓜籽排出來的臟水順溪流而下,污染了飲用水源。

  2014年,“五水共治”在松陽全面鋪開,東塢水庫源頭污染型農業生産轉型升級也被擺上了議事日程,縣裏出臺了相關補助政策引導吊瓜種植戶轉産。村民們想起了他們曾種植上百年的水稻,可是與吊瓜相比,水稻種植不但費工費時,收益也不高。

  如何兼顧生態和增收?2014年底,在市、縣科技局領導的牽線下,岱頭村裏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由張小明研究員領銜的水稻育種團隊取得了聯繫,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為當地開出一條兩全其美的新路子。

  生態種糧效益高

  作為水稻育種團隊的成員之一,葉勝海在松陽縣四都鄉已做了七年科技特派員。初到岱頭,他便對村裏的種植環境和基礎進行考察,隨著調研的深入,一幅岱頭村農業産業轉型升級的藍圖在他心中逐步明晰。

  “岱頭村海拔高,晝暖夜涼、豐富多樣的山地立體小氣候再加上水源供給,這裡的水稻收割期比山下晚一個月,孕育期延長了,米質也會相應提升。”他説,2014年初,團隊把省農科院最新的優質米品種“浙粳88”和“明珠11號”給村裏的玉穗水稻合作社試種。

  “這兩個品種都具有較強的抗病蟲能力,配合我們優化的栽培技術,在種植過程中可大幅減少農藥、化肥用量,保護飲用水源。”葉勝海説,岱頭村的水稻主要採用早播稀栽技術,結合藥肥雙減栽培技術,將畝産量控制在400公斤左右。肥沃的土地加上充沛的水源,水稻生長僅依靠前期的綠肥和少量有機肥就足夠了。

  專家也把治蟲防病的技術教給了村民。“合作社採用統防統治的辦法,一季水稻施藥不超過兩次,每次的劑量也很低,保證種出的稻米是生態、安全、無公害的。”葉長盛説,農戶收穫的稻米,合作社以每斤4.5元的價格統一收購。統一防治、統一收購,農戶所費的工時和利潤折算下來並不比種吊瓜差。

  今年,岱頭村裏種植多年的吊瓜全部被高山水稻取代了,曾經廢棄的灌溉水渠也被重新修繕。豐收時節,起伏的穗浪不僅盤活了閒置的梯田,更盤活了這個小山村的“美麗元素”:今年十一小長假,慕名來到村裏的遊客有5000余人。

  延伸美麗産業鏈

  秋季欣賞梯田稻浪,春季為水稻種植提供綠肥的紫雲英花海,結合傳統民俗和農耕文化,夏初水稻開耕時,村裏還會有插秧的傳統儀式……如今的岱頭村已開始打造遊客踏訪、攝影采風的田園美景。

  在梯田一角,研究團隊試種的早熟香稻品種“明珠4號”今年也結出了沉甸甸的稻穗。“‘明珠4號’本身的特點就是香,配上岱頭村自然的山水條件,更香、更軟。”葉長盛告訴我們。

  除了引進水稻新品種,研究團隊還籌劃著試種點油菜、毛豆和番薯等作物。“種植油菜,不光能提供綠肥、有産油收入,油菜花的觀賞性也能成為一景。”葉勝海説,利用梯田邊角地種植點易種植、易打理的毛豆,還可以豐富農家樂的餐桌,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看到了今年的效益,村裏明年還要擴大種植規模。如果不打通整條産業鏈,那收益恐怕難以維持。”在專家的提議下,村裏與浙江松谷田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計劃將品質優良的稻穀和該公司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家庭碾谷機“打包”售賣,打造一種生態、健康的生活方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