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啃"硬骨頭"精神補齊環境短板 實現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

  • 發佈時間:2015-12-02 08: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柯芰  責任編輯:羅伯特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補齊環境短板,實現生態環境品質的總體改善,就是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就是要採取更多硬措施啃下“硬骨頭”;就是要更深入地改革,加快建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就是要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明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呼應了全社會的熱切期盼。這也意味著,“十三五”時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生態環境保護要有更多行動、更深入改革、更大作為。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但長期以來,我國環境品質狀況並不樂觀。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導致的環境突出問題頻發。生態産品成為當今中國最短缺的産品,生態差距成為我國最大的發展差距。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品質,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影響發展全局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補齊環境短板,實現生態環境品質的總體改善,就是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優質的生態産品,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確保主體功能區佈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為此,十八屆五中全會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迴圈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等六個方面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的新舉措,彰顯黨中央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的意志與決心。

  補齊環境短板,實現生態環境品質的總體改善,就是要採取更多硬措施啃下“硬骨頭”。諸如,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既控制總量,也控制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消耗強度。這是繼“十一五”規劃把能源消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規劃提出能源消費總量後,對約束性指標管理的新的強化。從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到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一系列重大的生態保護行動將在“十三五”時期堅決遏制住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

  補齊環境短板,實現生態環境品質的總體改善,就是要更深入地改革,加快建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即是一項重大創新與突破,率先成為焦點。以提高環境品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排除地方不當干預,落實地方政府環保責任,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改革地方監測監察執法管理制度,將讓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多一分保障。可以預見的是,那些與提高環境品質這個核心任務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都將在今後一段時間裏被改革與重構。

  補齊環境短板,實現生態環境品質的總體改善,就是要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讓二者從對立走向雙贏。堅持綠色發展,把握當今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趨勢,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加快清潔技術創新與應用,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産業體系,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綠色驅動力”,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這樣的廣闊天地裏,將最不乏開拓性的作為、出乎意料的成就。

  補齊環境短板,實現生態環境品質的總體改善,當下最為緊迫的是,加快把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精神細化、實化到“十三五”生態環保規劃與實踐中,一件一件推進,一項一項落實,向著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邁出堅實步伐。(原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柯 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