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28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類為何愛旅行?西媒:探索和遷移是自然天性

  • 發佈時間:2015-12-02 07:3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萌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外媒稱,旅行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是有基因基礎的行為。今天,旅行能讓人們增長見識,緩解緊張情緒,讓人們感到更加快樂。科學家還發現,旅行能增進神經連接,提升大腦功能。

  據西班牙《趣味》月刊8月號報道,去國外也好,去離家近的地方也好;離開一兩天或者十天半個月;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無論是為了身心的愉悅感還是為了公務,旅行永遠都是一種能把人們從日常繁瑣當中抽離出來的至關重要的充實體驗。逗留在日常以外的任何地方所帶來的新鮮刺激感可以讓旅行者體會到不同於早已熟悉的飲食、風景和文化。

  旅行是一種態度,是對新事物的探索,這並非人類的專屬特徵。所有物種都會在遷徙中尋找棲息地,從而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

  美國密歇根霍普學院的社會心理學教授戴維·梅耶斯表示,“精心餵養的動物離開它們的巢穴出去探索,表面上看並非受到需求的驅使。在出門冒險時,他們可以獲得各種資訊和資源”。人類屬於動物人科,人類因此擁有很多特殊品質,探索和冒險是人類的基因。瑞典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稱,“我們是靈長類動物,因此都懷有一顆好奇的心”。西班牙布爾戈斯大學人類進化實驗室負責人何塞·米格爾·卡雷特羅認為,“沒有哪一種哺乳動物像人類一樣如此的焦躁”。

  美國芝加哥林肯動物園最新的一項研究強調,就像人類喜歡去自己喜歡的餐廳用餐一樣,大猩猩們也趨向於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從而適應集體的行動。研究人員指出,除了了解猩猩對食物和位置的偏好,還可以看到它們在解決問題時會出現創新行為。研究中,猩猩必須把不同的塑膠片收集起來並分成兩個點:其中一個是要離自己較近的位置,以此來換取研究人員手中的胡蘿蔔;另一個較遠的點,則用來換取研究人員手中更多的獎勵——一大把葡萄。在第一個階段是以個體的方式進行訓練,而第二階段則是集體行為。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首先發現把塑膠片放在遠處能換取更大獎勵的是一隻年輕的、在族群中地位較低的母猩猩。研究認為,這只猩猩在把塑膠片移到遠點的目的並非僅僅為了換取食物獎勵,而是想要避開競爭。

  最終,這只母猩猩通過探索獲得的結果也被其他猩猩觀察到了,它們的情緒也被得到新鮮的水果調動起來,這是一種集體學習以有利於集體的行為。研究人員強調,“能看到每個研究階段的發展變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所有猩猩在解決問題時都表現出不同的策略”。

  這是大多數動物固有的行為。西班牙國立遠端教育大學國際移民學教授、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教授亞松森·梅裏諾稱,“探索和遷移是所有物種的自然天性,因為這有助於生存。這當然也是人的天性,人類一直在遷徙中尋找最佳的避風港、富饒的土地和食物”。

  為身心尋找新的邊界

  除了能加強適應性,探索新事物外,旅行還能提升大腦功能。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了解其他語言和文化能夠增強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強化思維。西班牙神經病學協會的薩格拉裏奧·曼薩諾·帕洛莫強調,“令人興奮和愉悅的新鮮體驗能夠改善我們的認知儲備,這與我們經歷各種令人緊張的事情所帶來的體驗完全相反,這種情況會削弱我們的神經元網路”。

  法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認為,創造力和神經元突觸的增加與適應不同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科學家讓有過在外國居住體驗的人參與不同的測試,以評估他們對不同文化的學習和適應過程。

  結果明確地顯示,那些有過連續的多文化生活體驗的人也是最有創造力的人。研究指出,“對各種文化的學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途徑,在異國氛圍中産生的那些體驗都可以通過這種學習提升人的創造力”。

  曼薩諾表示,“沉浸在不同文化中所産生的豐富效果,比如令人興奮、刺激的經歷或掌握一門外語都有助於增加人的認識儲備”。這種神經元可塑性的顯著提升還有助於對抗衰老。

  但好處絕不僅僅如此。芬蘭老年病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更多投身於各種文化活動當中的人,或者經常出去看世界的人都有一種強烈的集體歸屬感,以及明顯的被接納感和更低的死亡率。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研究員卡特婭·平內寧指出,“社會活動能保持身體的活動性,減少早亡的風險,因為這樣的活動有利於身體得到鍛鍊”。

  但是,人們在開始一段旅行時,初衷並非是從神經上尋求得到益處或是為了延長壽命。遷徙是一次獨一無二的機會,能夠幫助人們得到渴望得到的東西:經歷打破日常生活的全新冒險和滿足各種期待。這是提高幸福感的一次良好機會。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相比一生當中所能享受到的物質商品,生活閱歷能夠提供給一個人更多的幸福感。刊登在《人的性格和社會心理雜誌》上的這一研究結果強調,人在旅行、度假或體驗各種新鮮事物時獲得的滿足感非常高。相反,得到一件新東西比如汽車或一棟房子時産生的那種最初的愉悅感很快就會消失殆盡。

  適應——幸福感的最大敵人

  上述研究的主要作者、心理學教授托馬斯·吉洛維奇稱,“一開始時購物能夠帶給我們幸福感,但很快我們就會適應這種感受,於是享受感就會逐漸淡去”。他還認為,“適應是幸福感的敵人,一些重要的體驗都經不住這一心理過程的考驗”。

  研究人員認為,人能適應大多數事物,每個人在特殊時刻産生的閱歷都很難與其他人進行對比。吉洛維奇指出,“如果你買了一台電視,發現另一個人買的比你的更好,你就會感到很沮喪。但是如果換成你去度假,發現另一個人也去了相同的地方,而且他的經歷比你的還要棒,你可能會覺得非常不爽,但不會是那種沮喪感,因為你也有自己對這段經歷的回憶,屬於你個人與這個地方之間專屬的聯繫。所以説,閱歷是沒有可比性的”。人從閱歷中獲得幸福感比佔有感更加持久。閱歷贈與人的愉悅感不是曇花一現,而是更加牢固。

  經歷比擁有更加重要

  因此,人的閱歷是通向更加真實的滿足感的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一條道路。香港理工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在一段旅行中發生過各種有趣的事情,人在經歷這些事情時感官高度集中,那麼就會産生包括幸福感在內的不可計數的益處。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驗證旅遊是如何改變人的生活,以及人對家庭、工作、朋友和親人的認識。研究人員建立了700多人的受訪對象,其中半數的人都曾有過離開中國內地的經歷,而另一半則沒有。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

  那些有過旅行體驗的人感覺更加積極向上,對生活的態度和預期都有所改善。此外,這也是兩性共有的幸福感。

  此外,結果還顯示,旅行的人在拿主意時更加果斷,擁有更強的社會生存本領,更加具有活力。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國王大學教授何塞·曼努埃爾·卡斯塔尼奧認為,“旅行家的生活態度是可以改變的,諸如對待生活方式、語言和文化的態度等”。他認為,通過旅行積累的閱歷,以及對各種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適應還能提高人的其他技能,比如對其他文化的認識,有助於提升自信感、安全感,還可以幫助人們成長為有責任感的消費者。

  但是要想開始一段旅程,或者享受到旅行帶來的好處,必須有動機,不論這個動機是什麼。對於一些人來説可能純粹是為了高興,另一些人可能是為了工作,還有些人是為了在旅行中體會到放鬆感。

  在探討旅行的動機時,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兩種理論。第一種解釋是,旅行是受到某種特定環境的推動,比如對日常生活的厭倦感、氣候和情緒等。這種情況下産生的旅行是為了重建一種平衡感。卡斯塔尼奧稱,“以此為動機的旅行是為了用陌生的東西替代已經熟悉的東西”。

  第二種理論認為,旅行是一種在內在環境當中找不到的外部推動力,能夠幫助人達成某種目標。對此,卡斯塔尼奧稱,旅行者的逃離行為是出於多重誘因,誘因不同旅行的動機也更加複雜,受到環境、心理、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的影響。

  不管是出去何種動機,也不管遇到的是什麼問題,旅行都將是一種解決方式。人類最初的遷徙是為了尋找更好的資源,進而獲得更優越的生存條件和更多的子孫後代。這也是今天人們通過旅行尋找的東西。或許在不斷了解世界的過程中,人們也將找到應對自身各種困境的不一樣的方法。(編譯/王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