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無憑無證”自製食品緣何受追捧?

  • 發佈時間:2015-12-02 07:29:51  來源: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0月1日起,國家新版《食品安全法》正式開始實施。其中,首次對網路食品交易做出明確規定,要求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並登記審查許可證。然而,兩個月過去了,法規的落地並不盡如人意,網路平臺上無證經營的現象仍然很普遍;普通市民對於網購自製食品的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有市民認為,自製食品純手工製作,原料更加新鮮。還有市民説,“都是朋友圈裏朋友自己做的食品,肯定比外面的安全放心。”對此,專家卻表示,“私家製作”不一定就更安全。

  現象:多數店舖仍無證經營

  到現在新法實施已經剛滿兩個月,在“史上最嚴食安法”的約束下,網路食品交易正逐步完善,越來越多賣家願主動出示《生産許可證》等産品身份證明,但在部分第三方交易平臺和微店平臺上仍有未亮明正身的“三無”産品兜售,甚至在生産許可證編號、産品標準號、廠名等必填項上顯示為空白。

  記者在淘寶網上以“自製食品”為關鍵詞搜索,頁面顯示搜索到6200多件商品。隨後記者按照銷量排行選擇了排名前15的自製食品店,在這15家店裏,生産許可證、産品標準號等有效證件齊全的僅有6家,另有3家證件不完全,剩下的6家在購買頁面上則沒有顯示。

  在一家名為“草原伊人手工食品”的自製食品店內,出售的內蒙古特産純鮮奶皮聲稱“無添加劑”、“純手工”、“兒童孕婦奶食品”,受到不少買家追捧。根據店家介紹,産品是由牧民手工自製,做的過程如同自家做吃的一樣,還附上了幾張製作過程圖片。然而,當記者詢問賣家為何在生産許可證等項目全為空白時,店家卻表示還沒來得及填上去。

  而在剩下的幾家未標注相關許可證號的自製食品網店裏,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一提起為何沒有相關證件號碼,不是説沒來得及填寫,就是説還在申請過程中。據觀察,這些網上銷售的自製食品,宣傳的重點都放置在手工製作的全過程,強調原材料和食品的農家味,對於許可證件卻少有提及。

  賣家:無證售賣全憑良心

  市民李女士每天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推

  介自製的秘制滷菜,微信下單可以同城送貨。李女士説:“開始在網上出售自製食品,是因為親戚、朋友都説自家滷菜味道好,於是就在網上銷售試試,剛剛起步,反響還不錯。”

  李女士表示,來諮詢和購買的客戶,都是通過個人朋友圈和朋友介紹過來的,食品完全憑自己良心做,朋友之間也信任,要説監管和相關食品經營手續,還真是沒有。“平時我還需要上班,這些滷菜都是家人幫忙製作,也不是專門開店經營,應該不需要辦理什麼證件吧。”李女士説,如果客戶有質疑,她可以帶客戶看食品製作的場所和過程。

  “為了讓顧客放心,我把部分食品的製作和包裝過程拍好照,然後貼在網頁上。”網友萱萱在網上出售自製農家醬菜已有三年時間,最初起步時生意並不好做,後來有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中間顧客也有質疑,她就將過程都拍攝下來,標注了産品原料、保質期等。

  “我也是學得別人的經驗,很多外地做自製食品的賣家都是這麼做的。”萱萱表示,網站平臺的客服已通知她,需要她提供相關的證照,她也在積極的辦理之中。至於食品流通環節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她表示並不知道。

  消費者:買與不買看法不一

  “我在網上買自製食品已經好幾年了,這些自製食品的商家,都説自己家乾淨衛生,沒有任何添加劑。”市民張先生説,主要原因就是這些東西超市買不到,想圖個新鮮,作為辨別此類商品的安全標準,因為大多數都是“三無”商品,他往往只能通過商家的宣傳介紹,憑著感覺下單。

  “當然也曾收到過很‘可疑’的自製食品,不敢吃就扔了。”張先生表示,上次自己網購的私家點心,吃起來就有點變味了。“沒有冷藏包裝,上面連個保質期都沒有。我咬了兩口就扔了,沒敢給孩子吃。我上網抱怨,店主怕我鬧,給我退款了事。”張先生也告訴記者,從這件事以後,自己也不敢輕易從網上買自製食品了。

  黃女士在某事業單位上班,是一傢俬房烘焙的常客,不時通過微信購買餅乾、蛋糕等産品。“蛋糕是朋友製作的,單位同事也都説好吃,店主堅持原材料用最正宗的,價格雖然比一般店面高一點點,但我相信她。”

  黃女士自己從沒想過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不過她表示這家店聲譽非常好,非常信任店主,即使沒有相關證件,也會繼續在這裡購買食品。

  市民陳女士就表示,只敢買朋友介紹的東西,同城送貨的自製食品經過朋友介紹,相信品質,至於從外地寄來的東西,她就不太敢買,怕氣溫變化和運輸等因素引起食品變質。

  專家:“私家製作”並非更安全

  雖然私房食品店舖主以全手工製作來吸引顧客,但僅靠一個家庭廚房和微信賬號來實現銷售,很難保證食品的品質和衛生。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一家蛋糕店的負責人就告訴記者説,實體食品店的經營,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對該店舖的場所、設備、衛生環境、從業人員等進行檢查,合格以後才能獲得食品流通許可證,生産經營許可證。

  “很多在朋友圈經營的店主都是半路出家,憑著興趣自學了一些製作方法,沒有經過正規學習,對食物製作、儲存等都沒有經驗,這就會造成原材料採購、儲存、製作過程中出現問題。”該負責人説。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就明確表示,“私家製作”並不會更安全,相反網路食品交易存在著較多的安全隱患,“只有良心,沒有相關知識和技術,並不能保證食品製作的絕對安全,特別是在大批製作的時候。”她認為,自製食品生産過程中可能存在不規範操作,有些生産經營者沒有從事食品行業所需的生産經營許可證,家庭小作坊在經營條件上很難達到衛生安全標準,流通環節上,受到污染的風險也較高,影響産品品質。此外,食品出現問題時,制售者沒有取得經營許可證,無法出具正規發票,消費者維權也較困難。

  新規:可向購物網站索賠

  在採訪中,不少消費者表示如果網購買到問題商品,即使商家願意退貨,但手續一般比較麻煩,對商家而言影響不大,反倒浪費了自己很多時間和精力,“就當花錢買個教訓,以後不再來這家店舖就是”。

  對此,有業內人士建議,首先相關網站必須盡到審核把關責任,不給無證商家提供平臺;其次,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加強監管力度,嚴厲打擊網上無證出售食品行為。此外,食品流通追溯機制應迅速完善,發現隱患能夠及時搜尋源頭,減小甚至避免造成嚴重後果。

  對於消費者而言,根據新版《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如果在網購食品過程中,買到假冒偽劣産品,可以通過購物網站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生産者索賠。如果購物網站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繫方式,網站將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網路商家沒留聯繫方式,消費者買到問題食品,可以直接找購物網站索賠。賠償後,再由購物網站向賣家進行追償。

  記者也就此諮詢了淘寶網的線上雲客服。客服人員表示,消費者如果在該網上發現有違反新《食品安全法》的情況,可以對已買到的寶貝投訴,並提交相關的證據資訊,客服會與賣家進行協商處理。□記者劉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