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農民工共用城市資源
- 發佈時間:2015-12-02 06:06:1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發改委近日發佈第二批59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名單,繼2014年底公佈62個城市(鎮)開展第一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基礎上繼續擴大試點範圍,多個城鎮將重點試點農民工市民化。《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採訪發現,目前不少地方在戶籍、醫療、住房、土地管理等方面大膽探索,逐步建立完善有利於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促進農民工有序融入城鎮
安徽合肥經開區——
融入:生活有了新滋味
本報記者 白海星 通訊員 李長龍
4年前,安徽省六安籍農民工孫偉來到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打拼,得益於該區的各種扶持政策,在這裡過上了和城裏人一樣的日子。“我現在在一家汽車企業上班,有自己的住處,平日裏,愛人在家操持家務,孩子在附近的小學上學,生活雖然平淡卻非常幸福。”孫偉説。
在合肥經開區,10多萬農民工和其他産業工人找到了歸屬感,活出了新滋味。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公平意識增強,嚮往城市生活和工作環境,融入城市的意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合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家和告訴記者,該區為農民工進城創造有利條件,打造優越環境,通過多項民生工程的實施,使他們在就業、就醫、子女就學和生活等方面的問題迎刃而解。
“多虧了農民工就業綠色通道,讓我很快在工廠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每月工資3000多元,還有各種保險。”在該區人才勞務市場舉辦的一場區企對接專場招聘會上,一名剛剛找到工作的農民工難掩高興之情。該市場負責人鄭靜向記者介紹,受學歷、技能等多方麵條件限制,農民工普遍存在就業、創業技能不強等問題。對此,該區依託人才勞務市場這一平臺,通過採取設立農民工就業綠色通道、打造社區就業超市、設立“農民工大學”等措施,提高了農民工從業競爭力和成功率。
在合肥經開區天門湖公租房,居住著4000多名農民工。走進幾戶人家記者看到,床、桌椅、空調、熱水器、灶具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小區裏還配有洗衣房、食堂、便利超市、籃球場、活動中心等服務功能區。工作人員介紹説,低收入的農民工和藍領工人只需提交一份入住申請,便可拎包入住,而且租金相對低廉。像這樣的公租房、廉租房,該區共建有32個,擁有1.6萬餘套房間。
陳先生和愛人老家在遼寧省阜新,今年秋天,陳先生的女兒在合肥經開區的臨湖小學上了小學一年級。夫妻倆告訴記者,之前他們對這所小學進行了“考察”,“聽説臨湖小學素質教育抓得好,我們感到很放心。之所以選擇來這裡務工,原因之一就是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為了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平等優質的教育機會,合肥經開區引入了一批優質品牌學校,19所符合條件的學校敞開大門,招收了近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優質的教育資源和細緻的服務,吸引和留住了一批又一批外來務工人員。
“我們出門在外,最怕遇到頭疼腦熱等小病小災。”在一處工地上,搬運工劉美榮正在忙著手中的活計。當被問起在這裡生活最擔心什麼時,她毫不猶豫地説,是健康,是生病了找不到經濟便捷的醫療衛生場所。不過現在,她與工友們已經不再為此而發愁。
合肥經開區立足實際情況,用市場化手段實現民生工程的普惠共用,不直接舉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而是採取“引進醫療資源,政府購買服務”,採用“醫聯體”(醫療聯合體)的形式,由區裏提供給基層衛生機構用房,並在經費上給予傾斜。先後引進省市多家綜合性醫院,在社區設立7個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比較完備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
芙蓉社區圖書館是安徽省規模最大的自動化管理、通借通還的社區圖書館,幾十名農民工及其子女每人手上捧著一摞書,正在參加“捐書換書活動”。像這樣的活動,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舉辦。李玉才來合肥經開區打工已有3年多。“白天在工地上忙還不覺得,一到晚上就閒得發慌,這不,每週都要到社區圖書館借書還書。”小李説,“最近,我在自學法律,工友們有了糾紛都來向我討教呢”。
“文化的力量最能促進農民工的融入,我們就是要讓農民工同享公共文化服務。”該區社會發展局局長李應天告訴記者,農民工“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在這裡已不成問題。社區圖書館裏專門開闢有農民工圖書之角,每半年與合肥市圖書館進行一次圖書更新。
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民工這一群體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除了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合肥經開區還為他們量身設計了一些溫馨關懷項目。諸如設置農民工“情緒宣泄室”,為農民工過生日、過節,為農民工春節購票等具體舉措,都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河北辛集——
公平:進城過上好生活
本報記者 雷漢發 通訊員 馬 健
馬煥考是河北省辛集市馬家莊村人,今年51歲。1994年,他與妻子來到市裏的皮革製衣廠打工。
“早就夢想著住上樓房,成為市裏人。”馬煥考説,“2006年,芳苑東區經濟適用住房住宅小區竣工,俺把打工攢的錢都拿出來,又借了點,就買了一處。打工一份收入,老家地裏還有一份收入,2009年房款就還清了,兒子還在樓房裏結了婚,孫子也順利上了幼兒園。現在,雖然俺的戶口還在村裏,但俺的日子與市民沒啥兩樣了”。
辛集是河北平原上的一個較大縣級市,産業基礎比較雄厚,尤其是有著3000年曆史的皮革業,近年來更是得到迅猛發展。各皮革企業紛紛“招兵買馬”,也已成為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航空母艦”。據統計,到上世紀末,辛集市皮革業就吸納了6萬農村勞動力就業。
農民工進城多了,如何有效解決他們在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辛集市委、市政府認為,要促進農村城市化,必須有效解決農民和市民公共服務資源均等化問題。因此,辛集市加大了農民工市民化的改革進程,讓農民工像城裏人一樣享受城市的醫療、就學、居住、技能培訓等待遇。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市區醫院、學校取消了城鄉界限,農民工在城裏醫院看病可以用農村醫保卡直接支付,也可以將農村醫保轉化為城市醫保;農民工子女可以到城裏居住地學校就近上學,享受和市民孩子一樣的待遇;農民工家庭可以像市民一樣申請廉租房、保障房。據統計,位於辛集市區的21所小學、9所初中每新學年接受農民工孩子入學已經達到4000人。“十二五”期間,該市共建成了4個保障性住房小區,總佔地面積達262畝,2015年,開工並完成2850套保障性住房,讓進城農民工有了較大的保障房選擇餘地。
辛集市勞動就業局就業訓練中心副主任石曉鳳告訴記者,推進城鄉一體化,讓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就業,推進農民技能培訓是基礎。為確保每一名農民工不但能進城,還要有一手進城生活的本領,該市建立起以市就業訓練中心、勞動技工學校等公辦培訓機構為基礎,以民辦培訓基地為骨幹、以鄉鎮和企業培訓網點為補充的勞動技能培訓體系,將農民就業前培訓和專業技能培訓相結合。僅今年就完成創業培訓614人,職業技能培訓2524人,新增轉移就業4576人。
來自辛集市一間房村的32歲的打工者辛闖告訴記者,自己高中畢業後,通過接受市裏的技能培訓,被一家皮革服裝毛領廠招聘。前年,已經掌握了一定經營技能的他租了一個廠房,招了幾名工人,當起了小老闆。“毛領廠效益不錯。現在孩子在老家上幼兒園,為讓孩子以後能到市裏上小學初中,享受優質教育,最近我們買了一處經濟適用住宅期房,2017年就能交工,到時候我們就真成市裏人了。”辛闖對未來充滿信心。
農村人口市民化改革,不僅促進了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也為城市産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力支撐,辛集市總人口僅有60萬,但城市長期居住人口卻達到30萬。據該市皮革業內人士介紹,辛集市皮革産業鏈吸納了從業人員10萬人,由於有了大量勞動力的支撐,辛集現有各類皮革企業1200家,皮革經營戶1408家,皮革製品佔河北省皮革業主體産品的40%。全市城鄉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於皮革業,城鄉居民存款連續10年名列河北省各縣首位。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