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理念推動文化産業發展
- 發佈時間:2015-12-02 06:06:2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我國文化産業打破了傳統的演出、廣播、電視、電影、出版、文化旅遊等固有的概念及其領域和板塊,進入“文化+”全連結的大文化産業視野。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為裝備業、輕工業、資訊業服務,還會為旅遊業、農業甚至體育産業服務。這預示著文化産業必將進入創意産業、創意經濟即文化經濟的新階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文化+”的理念推動文化産業發展,須把握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樹立“文化+”的意識。我們已經進入了“文化+”的時代,傳統的産業經濟都在向創意産業和創意經濟轉變。“文化+”已經滲入經濟社會的每個毛孔,文化經濟成為勢不可擋的發展大勢。2014年,美國將創意産業和創意經濟提升至國家創新競爭力的戰略高度,宣佈每年6月18日為國家創客日。而在我國發達地區,“文化+城市”“文化+産業”“文化+物流”等“文化+”行業也風起雲湧,並取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和保增長的戰略選擇。從三次産業到社會治理、城市建設、民生服務、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等領域,都要有“文化+”的治理經營理念。“文化+”應成為國家意識、全民意識和時代的主旋律,必須站在國家發展戰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審視“文化+”的意義,強化“文化+”的自覺性。
其次,樹立“文化+”的戰略思維。我們要順應文化産業發展的歷史潮流,以“文化+”全連結、零距離的理念實施相關戰略,將文化産業上升到創意産業、創意經濟、文化經濟的時代潮流中加以把握。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中,以“文化+”為指導和前瞻,高度重視提升社會發展中文化的重量、經濟結構中文化的體量、各産業産值中文化的分量、商品價值中文化的含量,真正使“文化+”成為經濟社會全領域的治理、經營和發展理念。
第三,樹立“文化+”的市場意識。“文化+”並非主觀盲目的牽強附會,而是要順應市場經濟規律,與市場各要素實現無縫對接。我們應善於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把握宏觀經濟與區域經濟的不同走勢和需求,準確選擇“文化+”的切入點、結合點、增效點,創新那些富有吸引力、競爭力和生命力的新業態和新産品,賦予産品更多文化內涵,使“文化+”具備特色和亮點,在“+”中實現效應增長。
“文化+”孕育的文化産業,生命力在於文化創意,要加快“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立足市場前端,加快“文化+”的力度和節奏,推陳出新,使最新的文化創意從工廠走向市場,又具備市場導向,保持“文化+”的主動權。
第四,兼顧經濟與社會兩個效益。“文化+”催生的産業、産品必然承載著經濟和文化雙重屬性,這是“文化+”的顯著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産業必須遵從的基本法則。因此,社會責任須是文化産業的第一責任,社會效益須是文化經濟的第一效益。這就要求“文化+”須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精神,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加入的必須是中華優秀文化和先進文化,而非為了單一經濟效益而不分良莠的文化“加注”,更不是一味滿足低俗文化口味的低俗文化或文化糟粕。
綜上所述,“文化+”並非1+1等於二,而是文化與事物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融合,是文化更加自覺主動地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滲透。“文化+”的“+”,是文化的植入、融合、滲透和主導,核心是賦予事物文化內核、文化屬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和文化形態。面對“文化+”的歷史機遇,我們要具有強烈的“文化+”自覺性,還要具備“文化+”的充分自信。
(作者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