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勿忘“老鄉” 還需要加大投入
- 發佈時間:2015-12-01 07: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産生活方式的變化,農村垃圾治理問題日益突出。長期以來,農村一直是我國環境治理的薄弱環節。目前,全國超過六成的農村生活垃圾沒有得到任何處理,少數省份甚至只有不到10%的鄉村垃圾得到處理。這些未經處理的垃圾基本上採取單純填埋、臨時堆放焚燒、隨意傾倒等處理方式,極大地污染了鄉村環境。
每到收穫季節,秸稈焚燒就成為焦點話題,折射出農村環境治理之艱難。禁燒秸稈之所以難,既有農民環保意識欠缺、對垃圾焚燒造成的污染認識不到位等主觀因素,也有農村環保基礎設施落後、環境治理成本較高、僅靠農民自身難以承受等客觀因素,還有農業生産方式落後、長期以來投入不足等深層次因素。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秸稈焚燒屢禁不絕,嚴重影響空氣品質,成為霧霾的一大源頭,廣大城鄉居民都深受其害。這告訴我們,農村垃圾治理不僅關係到6.5億農村人口,也關係到全社會,關係到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實現。“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社會離不開乾淨整潔、文明有序的城鄉環境;治理生態環境,不能忘了“老鄉”。
發改委、住建部等十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了《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第一次由10個部門聯合對農村垃圾治理髮文,第一次提出了農村垃圾5年治理的目標任務,第一次將農村的生活垃圾與工業垃圾等一併處理。三個“第一次”既説明瞭治理的緊迫性、複雜性、長期性,也充分顯示了我國治理農村垃圾的決心。
過去,農村多采用“運動式”清理垃圾,缺乏長效機制保障,往往過一段時間又會故態複萌。因此,《意見》明確了縣級人民政府是農村垃圾治理的責任主體,其任務包括建立保潔制度、建設收運和轉運設施、建立長效運作機制;對垃圾治理效果的驗收主要包括5個“有”:有分類、有收集、有轉運設施、有資金保障、有長效機制。為的就是建章立制,使其成為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固定下來,不僅要有人抓,而且要堅持抓、長期抓;不能“一陣風”,或者有絲毫鬆懈。
農村垃圾治理需要加大投入。為此,《意見》結合實際,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多措並舉,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主要通過3個渠道解決資金來源:一是各級政府投資,二是村集體出資和村民繳費,三是引入社會資金。一方面,由政府起主導作用,加大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力度,如對於貧困村的垃圾收集保潔費用,政府要負起“兜底”的責任。另一方面,充分依靠群眾,鼓勵村集體出資和村民繳費。此外,有條件或比較富裕的農村地區,可以採用市場化方式,引入企業管理,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能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