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億噸農村垃圾何處去?

  • 發佈時間:2015-11-14 08:32:2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韓潔何雨欣仲蓓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農村垃圾治理是我國鄉村建設的老大難,也是世界性難題,尤其近年來大量出現的廢舊塑膠包、農膜、秸稈等因處理不當污染環境,甚至威脅到“菜籃子”和“米袋子”的安全。

  11月13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十部門首次聯合發文向農村垃圾“宣戰”。目前,農村垃圾中最大頭的生活垃圾一年便有1.1億噸,“垃圾圍村”能否突圍,新華社記者深入採訪追蹤。

  誰來清理:“保潔員”上崗能否改變鄉村陋習?

  廣西南寧市那陳鎮那壇坡村農民李加禮如今有了新頭銜——村裏首位保潔員。村民把自家垃圾簡單分類歸集後,他負責二次分類,將有害有毒垃圾分開堆放,累積一定量後轉運至鄉、縣垃圾回收站統一處理。

  對江蘇省東海縣石湖鄉村民徐力來説,村裏請來城裏專業的物業公司,垃圾有保潔員隨時收集清理,前幾年到處亂飛的塑膠袋不見了,環境美了,生活品質高了。

  原先城裏常見的保潔員,如今逐漸出現在各地農村,這正是十部門開出的治理農村垃圾首劑藥方——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儘快建立穩定的村莊保潔隊伍,並通過村規民約、與村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等方式,明確村民保潔義務。

  “農村垃圾清理難,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不重視,農民不關心’。村民公共環境意識和責任意識淡漠,參與垃圾治理的積極性不高。”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晶昊説。

  “垃圾倒街口、污水隨手潑、秸稈滿地堆”——在一些農村,不文明的生活陋習仍隨處可見,溝洼角落糞便淤積,垃圾圍村堵河,成為鄉村建設的一大痛處。

  “農村垃圾治理是當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補上的生態文明短板。”住建部村鎮司副司長王旭東説,垃圾清理是一項村級公益性事業,必鬚髮動村民廣泛參與,既要做好村民“各掃門前雪”,也要建立制度把原先隨處扔的垃圾管起來。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徐海雲説,農村設保潔員,有錢的村莊可以聘請專業保潔公司“入村”,沒錢的村莊可以付費給村民當保潔員,更窮的村子也可以設公益崗位村民輪流值日。最關鍵的還是要倡導改變鄉村生活陋習,充分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只有村民從中感受到實惠,才能形成良性迴圈。

  如何治理:上億噸農村垃圾能否消化掉?

  與城市垃圾處理相比,農村垃圾治理狀況堪憂。

  據住建部統計,截至2013年末,全國58.8萬個行政村中,對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和非無害化處理的僅佔37%,全國村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只有11%。同期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為95%,其中無害化處理率達89%。

  記者調研發現,由於相關設施嚴重不足,垃圾治理方法簡單粗放,成為農村垃圾堆積的重要原因。一些低質塑膠、廢舊農膜等進行簡易填埋後産生嚴重滲漏,簡單焚燒的則導致二噁英等污染物大量排放。

  要因地制宜建立“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十部門提出了就地減量、就近處理的模式。

  王旭東説,各地可結合自身特點探索分類減量方法,如可回收垃圾由農戶自行變賣,建築垃圾單獨清運,廚余垃圾可用於餵養牲畜等等。“關鍵要簡便易行,村民能接受,不宜照搬照抄城市垃圾的分類方法,搞得太複雜。”

  徐海雲建議,中國農村千差萬別,不能“一刀切”推行一個模式,特別是一些縣域面積大、經濟欠發達的縣市,不能超越經濟發展階段,盲目推行全收全運集中處理。如四川、廣西等地,適合推行源頭分類減量、適度集中處理模式。通過分類,可實現垃圾減量70%左右,剩餘的垃圾則就近處理。

  而山東、江蘇等經濟發達、縣域面積不大的平原地區,則適合城鄉一體化模式,可將城市環衛服務,包括環衛設施、技術和管理模式延伸到鎮和村,對農村生活垃圾實行統收統運,集中到縣進行最終處理。

  劉晶昊測算,目前我國全部人口按一天産生一百萬噸垃圾計算,其中50噸出自城市,20噸出自縣城,剩下30萬噸出自農村。“在很多城市垃圾處理設施已超負荷運作的情況下,農村垃圾的涌入是對我國垃圾處理能力新的挑戰,因此需要結合指導意見統籌施策,並堅決禁止城市向農村轉移堆砌垃圾,造成新的污染。”

  誰來買單:如何防止治理“一陣風”?

  農村垃圾治理繞不開“錢”的話題。村裏的保潔隊伍、垃圾收集站,鎮上的垃圾轉運站,縣裏的垃圾轉運車、處理場……哪一樣在農村都是從零起步,費用巨大。“經費嚴重匱乏是很多地方治理農村垃圾遲遲不見行動的重要原因,同樣錢的問題也關係著這場行動能否長久下去,會不會成為‘一陣風’?”徐海雲説。

  十部門意見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明確了治理費用從哪來。

  王旭東介紹,主要渠道是各級政府投資,保障設施設備建設和運作費用,並擔負兜底職責。中央財政會加大支援力度,省、市兩級財政給予積極支援,治理費用將納入財政預算。

  另一個渠道是鼓勵村集體出資和村民繳費,主要解決村莊保潔費用,包括垃圾分類減量、收集以及運輸至本村集中堆放點的費用。

  徐海雲測算,平均一噸農村垃圾從清理收集到送至處理場處理,大約花費55元。從各地實踐看,農民繳費主要用於支付保潔員費用,一般每人每月1-2元,但能覆蓋運作成本的20%-40%。

  還有一個渠道是鼓勵引入社會資本。劉晶昊説,農村垃圾治理市場空間巨大,十部門支援地方積極探索引入市場機制,鼓勵探索PPP(公私合營)模式,無疑將為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敞開大門。

  “引導村民和村集體出資出力,不得強制或變相攤派,增加農民負擔。”王旭東説,今後各級人民政府將對本地區農村垃圾治理負總責,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也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村鎮考核內容,要破解“垃圾圍村”頑疾關鍵要從政府各部門到全社會形成合力,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還農村一片青山綠水。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