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窯上”到“堯上”:一個仡佬族村寨的旅遊致富路
- 發佈時間:2015-11-30 14:31:2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貴陽11月30日電(記者李平、羅羽)地處貴州東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頂山腳下的石阡縣坪山鄉佛頂山村堯上村民組,是一個仡佬族佔80%的少數民族村寨。人來人往的遊客,已把這座水清如鏡、風景如畫的深山古寨“攪”得熱鬧起來。而這個曾經靠制陶謀生的“窯上村”,因旅遊發展路徑之變,思維觀念、生活方式也有了“大變樣”。
“外表上,堯上村民組的變化體現在寬闊的大廣場、漂亮的雕花窗木樓、新修的河邊棧道等;裏子上,村寨90%的婦女有駕照、70%的村民購買了小轎車,村寨三分之二的小孩送往縣城讀書。”佛頂山村村支書黃秀金自豪地説。
今年80歲的楊勝宗老人告訴記者,如今富裕的“堯上村”原先是燒制陶器的“窯上村”。600多年前,江西鄧姓族人遷居到這個仡佬族村寨之後,立起土窯燒制起盆罐甕壇等各類器物,窯上村之名由此傳開。後來,隨著燒窯技藝的失傳,近幾十年來,堯上村民主要依靠種幾畝薄田、燒木炭和捉五步蛇維持生計。
“沒有搞旅遊開發之前,堯上村基本家家戶戶都是貧困戶,30歲以上的光棍五六十個,每人平均收入不足700元。每逢趕場天,村民起早貪黑地挑著上百斤的木炭走10多裏山路到大地鄉場上趕賣,100斤木炭也就賣四五十元。最掙錢的活路還是捉五步蛇,一條能賣到200多元,也因為這樣,村裏每年都有一兩個人被毒蛇咬死。”黃秀金説。
改變始於2003年,石阡縣先後投入幾百萬元,逐步改善堯上村基礎設施,引導當地發展民族文化旅遊。
路通了,到堯上旅遊的人也多了起來。曾經在廣東、湖南等地務工的席運梅一年帶回家的辛苦錢也就1萬多元。“2004年,我回家開始搞農家樂,現在黃金週一天的收入就七八萬元,農家樂一年的毛收入200多萬元。生活變好了,我還買了輛轎車。”
旅遊的改變,也讓村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跟著改變。“看著遊客用手機網購,前不久我也試著用手機網購了一個220元的烤箱,5天就到貨了。”村民鄒南紅説,他和妻子在村民開的農家樂餐館裏打工,一年純收入七八萬元。“今明兩年,我準備讓老婆考個駕照,買輛小轎車接送小孩讀書。”
“旅遊發展起來之後,大家普遍感覺文化知識不夠用,那些四五十歲沒讀過書的阿嬸們還主動識字、寫字。”堯上“農村村淘”店主鄧開碧説,現在不少村民都把小孩送往37公里外的縣城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寨子讀完小學初中就出去打工的人越來越少了。
在黃秀金看來,共用式發展是堯上村旅遊實踐的最大不同。“剛開始搞旅遊的時候,我們也想讓外地人投資帶動旅遊發展,但發現這種模式不利於村民共富共用。”
“現在,我們基本不主張把門面租給外地人,更強調本地村民參與到旅遊發展中來,成立了涵蓋110戶300多人的堯上旅遊協會,現擁有集體資産300多萬元。”黃秀金説,通過門面房出租、運營石阡至堯上中巴車等,旅遊協會2014年盈利70多萬元,其中10%的利潤返還給入股村民,其餘用來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利益共用模式讓堯上村寨旅遊越發紅火。
如今,擁有90%森林覆蓋率、仡佬族文化濃郁的堯上村寨,不管是清晨還是傍晚,都遊人如織、熱鬧非凡。這個年接待遊客超50萬人次、每人平均年收入達2萬元的民族村寨,已由貧窮的“窯上”變為富裕的“堯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