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肥燕瘦求書香
- 發佈時間:2015-11-29 06:33:2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倘若當代人能于淺閱讀甚囂塵上的大潮中重新找回對書籍的“貪得無厭”,國人的文化素養將更上一層樓
觀今日之文化風氣,善藏書者已寥寥可數,更少見“藏書家”之謂。不少從事此道的商家,譬如北京的載道文化,專門製作些印刷考究、包裝精美、開本大氣、價格不菲的名著繪本和國學名篇,以激發國人愛書欲和藏書癖。初衷可讚,然奏效幾何,怕是路漫漫其修遠。
在當代,藏書貌似是少數人“躲進小樓成一統”的雅趣賞玩之術,和古時已難同語。實則不然。古今藏書者中,皆有注重“內容思想之精研,既藏也讀”的專業學者,也不乏偏愛“封面目錄之觀賞,只藏不讀”的市井之人。細細究來,今古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讀典籍之數量論,歷朝歷代首推清朝。清代人為了讀書,須購書,圖書市場因而長盛不衰。由購書發展為藏書,不論是否有閒暇盡閱,先買下再議。藏書自然成為特殊喜好。
清代人收藏圖書,有嗜古之癖,尤愛宋、元刻本。藏書家“凡宋雕元槧與舊家善本,若饑渴之於飲食,求之必獲而後已”,一旦重金而購,必“視為枕中之鴻寶”。清代藏書家為歷代最盛,千冊以上藏書甚為普遍,稱不上“家”,而可謂“家”者必達數萬冊之巨,並建有書庫,典型的有常熟錢謙益的絳雲樓、秀水朱彝尊的曝書亭、北平孫退谷的萬卷樓等。
不過,清代人藏書不限于學者,普通市井乃至不讀書者皆有此愛好。藏書儼然成為時尚和炫耀的資本。據載,清代富商大賈以重金購買古書和古字畫,制櫃珍藏,卻發現贗品比比皆是。某富商曾購得一部“宋版”書,書商指點雲,封面為宋代五彩蜀錦,襯紙為宣州舊玉版,富翁大喜。翌日持之以示人,客人發現書名為“元秘史”,便問之:“豈宋時已預刻之耶?”富商方知上當。可見,不管真讀書也罷,趕時髦也好,以書為貴是當時社會風尚,其間確存在以典雅為美的文化氛圍。這種氛圍和商品經濟相結合,就變為古今糅雜、俗雅混同的社會景觀了。
而今日的藏書環境更趨窄狹,商賈和學者收藏依舊,市井之人則很是少見。文化風氣中的典雅不再,喧囂至上,人心的浮躁更因電子閱讀的大行其道而難以平復。人們的閱讀範圍變得前所未有之“廣博”,而稀見精深。藏書更演化為一種奢侈,本應于大眾中普及的淳雅之樂逐漸成為極少數人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企盼,這不能不説是數字閱讀帶來的文化悖論。
當代藏書家、故宮博物院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韋力曾言:藏書的基本素養是“貪得無厭”,不專一,不從一而終,追求環肥燕瘦的境界。倘若當代人能于淺閱讀甚囂塵上的大潮中重新找回對書籍的“貪得無厭”,國人的文化素養將更上一層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