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是世界的轉捩點

  • 發佈時間:2015-11-29 06:33:2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我國主動搭建的以中國自身為研究對象的國際性學術對話平臺,中國學論壇已經走過11年,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把目光投向中國——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雖然如今已經是初冬,但是剛剛結束的第六屆中國學論壇的熱度仍然在蔓延。作為我國主動搭建的以中國自身為研究對象的國際性學術對話平臺,中國學論壇已經走過11年,中國也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把目光投向中國。他們關注古老中國的歷史文化,關注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因為,中國的改革與發展,不僅正在改變中國,也將為世界帶來“中國智慧”。

  智慧之源

  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不斷發展的中國治理理念,都在融匯為支撐當代中國改革和發展的“中國智慧”

  “在與西方學者的交流中,我經常會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一講到中國文化,所聽到的就是孔子、孟子,就是儒家、道家,當代中國有什麼思想和什麼學者能夠介紹給世界呢?”上海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何錫蓉説,其實,中國學概念在近40年的發展中已經有了新的變化和擴展。它不僅指海外學界對中國事物的研究,也包含中國人自己的分析和研究;它不僅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研究,也有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既有文獻性的研究,也有實證性的研究。這樣的問題,當代中國學者必須面對。

  在很多與會的海外中國學研究者看來,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不斷發展的中國治理理念,都在融匯為支撐當代中國改革和發展的“中國智慧”。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習是中國文明最核心的本質。“中國正在吸納一些來自西方的優秀文明,但是並不希望放棄長期以來的治國傳統。中國正選擇性地引入西方國家的組成部分,並將此與自己的傳統整合在一起。”學習、開放、走自己的路,這些看似矛盾的內容在中國卻融會貫通,而其背後體現出的中國智慧,也會給其他國家提供有益啟示。

  實際上,中國在發展的同時,也一直思考能為世界帶來什麼。“發展後的中國並沒有獨善其身”,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胡鞍鋼教授告訴記者,它帶動了南方國家集體崛起,改變了兩個世紀以來的南北經濟大趨異,成為21世紀南北大趨同的“主力軍”。

  “自2007年到2008年的西方金融危機以來,可以明顯地看到,西方治理精英的國內政治權威正在走下坡路。”英國康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在演講中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統治精英在國內的政治權威在下降。與此同時,中國的執著和價值倡導,不僅顯示出中國的智慧,且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治理模式和機制安排的智慧來源。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不少專家認為,“一帶一路”既能讓人聯想起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又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體現出獨特的“中國智慧”。“與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同,‘一帶一路’是一個新的經濟體合作模式,它會加深、加強這些區域間乃至這一區域內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它能夠增強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聯繫,也能夠通過創造人與物資乃至各個方面的交流網路和平臺,更好地促進區域間國際和民族的交往。”亞美利亞國家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研究員哈魯特尼亞認為,“一帶一路”顯示出對和平與和諧的追求,是一個可以全球共用的戰略佈局。尼泊爾關係學院秘書長什雷斯塔介紹,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後,尼泊爾也有了建立跨喜馬拉雅經濟區的設想,希望將中國、印度、尼泊爾納入其中,從而將南亞、中亞與中國連接成一個經濟走廊。

  “全球聚焦中國,這是中國學發展的機遇。”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表示,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這是研究中國學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問題。他認為,一要多研究歷史的中國,更要研究現實的中國和世界的中國:“研究中國關鍵是要以全面、客觀、公正的態度認識中國國情,把握中國的現實,既要看到經濟體量大,發展速度快,也要看到每人平均少、不均衡、水準低,既要看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也要看到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既要看到全面實現小康的美好願景,又要看到實踐中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

  動力之鑒

  海外中國學的興盛,正是中國改革給世界帶來機遇的體現

  中國學研究升溫,根本原因是世界對中國發展的高度關注。近年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非凡成就,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和追問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動力”。在不少與會者看來,本屆論壇以“中國改革 世界機遇”為主題,既有當前的現實意義,也有長遠的歷史意義。“中國發展備受世界矚目。”上海市市長楊雄在致歡迎詞時説,正在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描繪未來5年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這將為我國改革開放注入新的動力,也將為世界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土耳其安卡拉大學漢學系主任歐凱也證實,“最近幾年,土耳其的管理、教育、旅遊等諸多行業都急需漢語專業人才,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學習漢語”。歐凱介紹説,土耳其的中國研究也方興未艾,近年來已有30多名研究生從安卡拉大學漢學系畢業。這些學生就是土耳其中國研究的未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系主任藍普頓發言表示,以往美國人對中國知之甚少,現在則朝著全面系統的方向發展。

  海外中國學的興盛,正是中國改革給世界帶來機遇的體現。“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完全有條件長期保持較高水準增長。”蔣建國表示,今天的中國與世界各國真正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未來世界格局發展中,中國將與世界各國共用發展機遇,共擔世界和平穩定的責任。

  “相信在‘中國智慧’‘中國動力’支撐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能夠在更大程度上超越舊格局,邁向一個更加多邊的均衡經濟發展模式。”南非人文科學研究委員會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賈亞·何西表示,“而這對新興發展中國家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然而對於向世界展示中國智慧與中國動力,全國人大常委會外事委員會主任傅瑩卻有自己的擔憂,“誤讀”是中國對西方關係發展的絆腳石,也勢必將阻礙世界對於中國發展和中國模式的理解。造成誤讀的原因有二:一是西方世界很多人放不下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另一方面,中國也確實需要提高自身構建敘事的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獨特的歷史道路是由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的。中國歷史發生的實際過程,對構建中國道路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基於對這些基本史實的確切了解,才可能形成對中國發展進程的‘中國式思維’,才能讀懂中國,進而為深化中國問題研究打開思考的大門。”傅瑩説,這就要求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們既要立足於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入了解,又要聚焦于對中國現實問題的深刻分析,同時還要熟練掌握國際同行的話語體系,用國外同行聽得懂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因此,關於中國學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