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濟結構轉型需要寬鬆的貨幣環境

  • 發佈時間:2015-11-28 15:31:12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10月12日,經過兩輪投票,作為“過渡經濟學理論”的主要貢獻人之一,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張軍以高票與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樊綱共同獲得了第七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走近張軍,先要從他長期研究的“過渡經濟學”説起。何謂“過渡經濟學”?它是伴隨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社會主義世界計劃經濟的消解、市場經濟逐步形成這一過程而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過渡經濟學試圖理解和解釋近20年來世界範圍內興起並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變遷。這是一門帶有研究性質的學科,主要研究經濟體制比較的基礎、計劃經濟體制的失敗、市場化改革的方法及其前景。這門學科對於曾經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改革開放以及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指導意義重大。

  五大貢獻 研究更注重接地氣

  張軍教授在“過渡經濟學”領域作出過五大貢獻:

  第一,在“過渡經濟學”的範疇內,建立了用於解釋不同過渡方式對總量産出影響的理論模型(dual pricing model);

  第二,建立了過渡時期的“過度進入”(excessive entry)對改革後經濟增長的影響的理論模型;

  第三,對俄羅斯和中國的改革方式進行了理論的探索,回答了為什麼中國的價格雙軌過渡機制有助於改革後的産出增長(dominate firm-fringe competiton model);

  第四,以中國工業改革的經驗為基礎,系統研究和度量了邊際或增量改革(incremental reform)策略對國有部門和非國有部門的生産率和利潤率的影響,同時也較早地研究了不同的改革策略如何影響國有部門的全要素生産率(TFP)的變化;

  第五,對改革以來中國國有和集體企業的私有化機制在中國不同地區的差異(variation)和績效進行了理論的解釋和經驗評估。

  由於“過渡經濟學”的研究貢獻,張軍成為國際上知名度極高、且十分活躍的中國經濟學家。

  在過去五年全球“經濟領域被引用最多的前40名學者”中,張軍排名第9,論文被引次數為423次。最新出版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關於經濟學作者的學術影響分析顯示,張軍在經濟學論文引用最多的前60位作者中排名第13位。

  經濟學理論研究常常伴隨著枯燥的理論及常人難以理解的數學模型,而張軍的研究更注重實際,往往著眼于現實問題的分析。作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為經濟學院制定了“上天入地”的目標。其中,“入地”是指“接地氣”。

  犀利觀點

  經濟轉型時貨幣政策就趨向寬鬆

  今年11月13日在深圳舉辦的“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5)頒獎典禮”上,張軍作為獲獎人之一齣席併發表了演講,重點就一個核心而飽受爭議的問題,即在中國經濟下行的當下,加快推進結構改革的同時是否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闡述了其看法。

  張軍的闡述以回答三個問題的方式展開,這三個問題分別是:為什麼現在央行的貨幣政策表現得如此謹慎、為什麼中國的結構改革和轉型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援,及中國的央行有沒有手段來配合支援中國的結構轉型和結構改革。

  針對第一個問題,張軍認為,一種較為流行的看法,即不少經濟學家所認為的中國現在需要加快結構的改革和轉型,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只會加劇中國的結構問題,對央行採取中性而不是偏好性的貨幣政策帶來了明顯的影響。但是,這樣一種貨幣政策需要為中國經濟深度下行的狀況承擔一定責任。

  關於第二個問題,張軍給出了兩個方面的解釋。一方面,經濟的結構轉型恰好需要比較寬鬆的貨幣環境以讓很多企業家的投資活動能夠在快速的結構轉換過程中獲得足夠高的回報;另一方面,寬鬆的貨幣政策能夠讓地方政府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解除資金約束,獲得更多的融資,在公共資本開支上面依然保持相對的擴張和增長。

  至於第三個問題,張軍總結,中國的央行在現如今其實已經掌握了許多創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央行完全可能動用這些創新的政策貨幣工具來精準地支援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結構的改革。在此情況下,央行需要把所謂中性的貨幣政策進行調整,要調整到不僅對中長期結構轉型有重要的積極影響,而且也有助於在短期內讓中國經濟能夠走出再通縮的通道。

  海外購房熱升值空間不大需謹慎

  張軍同時關注房地産市場。對於最近幾年中國投資客海外購房的熱潮。張軍認為,海外投資浪潮是不可避免的,日本、南韓、中國台灣在發展到相應階段之後也進入海外投資的階段。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大家手上有了資産,會更大範圍內選擇配置資産的方式,不僅僅考慮國內房地産,也會把國外房地産考慮在決策範圍之內。

  不過,張軍告誡投資客們:發達國家的房地産市場要比國內的成熟,成熟有兩個含義:第一是增長空間不大,第二是監管非常到位。在這種情況下,海外購房升值空間不大,因為國外監管和服務到位會讓投資者支付很多的稅費,這是無法優惠或者減免的,表面上看,海外購房成本並不高,但是持有房屋的成本會比較高,再加上轉讓的成本也會比較高,所以實際的投資回報率可能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高。同時,投資客還要考慮到投資時的各種風險,包括法律風險、市場風險等等。總之,他認為,中國人海外購房需謹慎。

  本報記者張炯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