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外銀分析更靈活的匯率制度使中國貨幣政策更具獨立性

  • 發佈時間:2015-08-13 19:1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上海8月13日電 (記者 姜煜)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製成為這幾天全球矚目的焦點。13日央行公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6.4010,繼續下跌704個基點。

  自從8月11號央行發佈公告,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以後,人民幣中間價從6.1162開始累計下跌了2848基點,跌幅為4.66%。

  中國為何突然加快了匯率政策調整的步伐?據中國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解釋,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價偏離幅度比較大,影響了中間價市場基準和權威性,這種偏離不可能長期持續,需要通過增強中間價市場化強度和基準性來加以調整,以免失衡過度。

  市場人士對此討論得較多的是,中國此時提高匯率制度靈活性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反應,同時也為了提高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的機會。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以及澳新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則認為,更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將使得中國在實施貨幣政策時無需再擔憂能否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貨幣政策由此更具獨立性。

  根據“三元悖論理論”(國際經濟學中一個著名論斷),在貨幣政策獨立、資本自由流動和匯率穩定這三個目標中,央行只能實現其中兩個目標。劉利剛認為,對於中國而言,由於資本賬戶開放的政策不會改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不可能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此採取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將使中國的貨幣政策更具獨立性。

  謝棟銘同樣稱,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新的階段,資本賬戶開放是不可避免的,而隨著美聯儲加息臨近,中國降低融資成本的努力需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因此擴大匯率波動性或許是不得已的選擇。

  “大國的優勢就是在匯率波動的時候,只要保持國內貨幣政策獨立性、控制好利率水準就不會引發金融危機。而過往經驗顯示,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往往就是在匯率波動後無法控制住利率水準從而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謝棟銘説:“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貨幣政策將繼續與美國貨幣政策脫鉤,而未來中國也可能通過調節存款準備金率緩解流動性壓力,通過調節利率來消化匯率波動對經濟的壓力”。

  渣打銀行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央行的此次調整,意味著中國匯率制度向更具靈活性這一目標又邁出新的一步,將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更加以市場為導向。“這支援我們之前的觀點,即儘管經濟增長放緩和近期股市震蕩引發的市場擔憂依然存在,但目前中國的各項改革議程仍處於穩步推進之中”。

  但渣打同時認為,此次匯率機制改革並不代表新一輪的人民幣貶值趨勢。(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