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加強社保兜底:織牢脫貧保障網

  • 發佈時間:2015-11-27 04:38:1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缺失已經成為困難群體脫貧的深層障礙。在記者曾經去過的雲南怒江州獨龍江鄉巴坡村,由於大多數村民不識字、也聽不懂普通話,多年來該村幾乎沒有人出門打工,當地政府花了20多年才讓部分人掌握了藥材種植技術,其餘村民還是選擇撒下玉米種子,看天吃飯。

  對於5000萬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來説,依靠發展生産和提供就業機會就有希望脫貧。然而,較低的勞動力素質不僅讓貧困地區的産業扶持舉步維艱,在産業轉移的過程中,也難以承接高附加值的新興技術産業,往往只能選擇一些初級加工業、甚至是有污染的産業。

  貧困地區現有勞動力素質低下是不爭的事實,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從新一代的勞動力抓起,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這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黨和國家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例如從2013年開始實施的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安排補助資金640億元,帶動地方財政投入800多億元,惠及3000多萬農村貧困學生。

  能直接提升勞動技能的職業教育也得到空前重視,為貧困地區培養了大批可用之才。2014年,17個東中部職教集團又與西藏和四省藏區17個地州的職業教育建立對口幫扶機制。雲南保山市龍陵縣職業高級中學與福建華盛福建華盛玉雕工藝廠合作,利用當地的黃龍玉資源培養雕刻技師。學生畢業之後不僅容易就業,技術好的還能夠自己設計加工,前店後廠,養活一家人。如果這種找飯碗、造飯碗的教育再普及一些,貧困地區脫貧的機會也會多一些。

  教育能點燃脫貧的希望之光,但貧困人口抵禦風險的能力還是較弱,如果沒有足夠的社會保障,一場病、一場災就可能讓他們再度陷入困境。

  據統計,我國貧困人口中約40%是因病返貧。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也曾透露,7000多萬貧困人口中,有1000多萬患慢性病或大病,一人得病全家致貧,脫貧後一人得病全家返貧的現象相當普遍。

  目前我國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但對於生大病和長期慢性病的人群,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醫療救助水準。具體而言,應當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報銷比例,降低大病起付線,提高最高限額,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逐步推進大病醫療商業保險與新農合對接,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為貧困群眾大病就醫提供可靠保障。

  貧困人口致貧的原因很多,除了因為勞動力素質低下或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我國還有2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無法依靠自身力量脫貧。《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將他們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制度覆蓋範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這是我國首次明確社保兜底脫貧路徑的具體規模,體現了國家絕不落下一個貧困人口的堅定決心。

  無論是5000萬有能力改變自身命運的貧困人口,還是2000多萬隻能靠社保兜底脫貧的人口,對於他們來説,包括養老、醫療、低保、社會救助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都是他們最後的依靠,是政府和社會應盡的責任。

  近年來,隨著社會保障力度不斷加大,各地陸續提高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標準,國定貧困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努力做到“應扶盡扶”和“應保盡保”。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今年上海、北京、南京等多地相繼調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並實現了城鄉低保標準的“並軌”。最近,人社部又提出將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希望這些政策能儘快落到實處,更好地保障民生底線公平,讓更多困難群眾共用經濟發展成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