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著力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 發佈時間:2015-11-26 05:14:1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易煉紅

  編者按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開放型經濟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值得各地深入思考。長沙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既要實施主動對接,融入國家戰略“大格局”,還要發揮區位優勢,構築內陸開放“大平臺”;既要釋放創新紅利,培育開放産業“大集群”,傳承歷史文化,建設人文交流“大品牌”,還要強化支撐保障,營造開放發展“大環境”,著力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這體現著黨中央對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彰顯了立足國內、放眼全球的寬廣視野和長遠謀劃,為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明確了戰略遵循、指出了前進方向。長沙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開放既是過去發展尚存的“短板”,又是未來蓄勢突破的潛力,必須立足歷史新起點、把握髮展新機遇、構建區域新格局,主動出擊、精準施力,積極對接融入國家新一輪開放戰略,著力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實現基本現代化提供新的不竭動力。

  實施主動對接,融入國家戰略“大格局”。從國內外開放發展的歷史實踐來看,內陸是中國未來開放的重大潛力所在。當前,隨著國家建設“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的實施,長沙在全國開放格局中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發展潛力和空間將得到更大的釋放與拓展。我們要準確判斷城市所處的歷史方位,找準國家政策契合點,挖掘各方利益匯合點,在對接融入這篇文章上謀好“勢”、落好“子”。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國家通道、國家平臺,將我市經濟、人文、資源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需求結合起來,以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點平臺、重要機制建設為依託,著力實施裝備産能出海、對外貿易提升、引資引技升級、基礎設施聯通、合作平臺構築、人文交流拓展“六大行動”,推動長沙從內陸腹地、開放末梢向前沿陣地、輻射中心轉變,積極探索出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長沙模式”。

  發揮區位優勢,構築內陸開放“大平臺”。長沙地處內陸腹地,口岸平臺建設是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至關重要。當前,長沙已初步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的立體開放格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提升,打通與國家“一帶一路”規劃確定的重點省市、重點港口的主要通道,實現湘江—洞庭湖—長江水運對接,形成市內交通網與陸海空大通道直接連通的大格局。要充分利用霞凝港、黃花國際機場、高鐵南站“三點一線”的交通區位優勢,加快制定東部開放型經濟走廊的總體規劃,加快推進綜合保稅區、臨空經濟區申報和建設,加快提升黃花機場貨運吞吐量、提升湘歐快線的運作效率,打造對外開放的新增長極。要穩步推進電子口岸實體平臺建設,建立海關、商檢、外匯、國稅等涉外管理部門的協作機制,加快通關通檢一體化和關檢“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等改革工作,讓通關便捷化,使成本降下來,把運能提上來,形成“大進大出”“快進快出”“優進優出”的大通道。

  釋放創新紅利,培育開放産業“大集群”。近年來,儘管長沙對外貿易表現出“總量擴張、增長加速”的良好態勢,但仍存在主體不夠強、結構不夠優、層次不夠高等發展瓶頸。要搶抓全球産業重新佈局的重大機遇,發揮工程機械、節能環保、産業化住宅等産業的競爭優勢,推動出口加工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全力推動優勢産業、優勢企業和優勢技術“走出去”。要充分發揮湘江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等功能區的産業集聚作用,突出産業鏈招商、專業型招商、常態化招商,引進産業鏈前端、價值鏈高端的優質項目,通過“引進來”形成大産業集群,推動我市園區經濟早日融入全國、全球經濟體系。特別是要以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建設為契機,加快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産業發展,不斷創新技術形態、企業業態和商業模式,打破和消除交易的時空距離,努力向“買全球、賣全球”目標邁進。

  傳承歷史文化,建設人文交流“大品牌”。近年來,湘繡、湘瓷、湘書、湘版動漫、湘産煙花等湖南文化産品,結伴走出國門,打造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湖南樣本”。長沙作為省會城市,要進一步大力參與國家層面的中國四海同春、歡樂春節、“親情中華”等文化品牌交流活動,充分利用湖南衛視、中南傳媒的平臺優勢和湖湘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擴大與世界各國在文化體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藝演出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動文化創意産業、特色文化産業和特色文化産品“走出去”。要利用長沙現有國外人才培訓教育基地的條件,鼓勵支援省內有實力的院校、職業院校開展境外辦學和職業教育合作,加強與境外合作國家間的學術交流。要推動重點國家和地區在長沙設立領事館、官方經貿促進機構,積極扶持境內外長沙同鄉會、聯誼會、商會等組織的建設發展,打通長沙與國際交流、交往的直接通道,實現更高、更寬層面的開放合作。

  強化支撐保障,營造開放發展“大環境”。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要匯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各級各部門特別是黨政一把手要把解放思想作為開路先鋒,切實強化責任擔當,通過建機制、重服務、破瓶頸,構建黨政齊抓、部門協作、要素傾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舉市開放體制。要按照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軟環境”標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縱向的和橫向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和流程清單都建起來,切實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建立大開放的營商環境。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大力引進具有國際化視野、開放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敢想敢試敢創新、敢闖敢幹敢擔當的高素質開放型經濟專業人才隊伍,使開放成為青年才俊的價值導向、生活方式和時代風尚。(作者係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