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保障房成“傷心房”
- 發佈時間:2015-11-26 05:14:0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地方政府應當轉變觀念,從住房困難家庭的實際居住需求出發,在規劃設計、建築品質、配套服務方面以人為本,減少供應與需求不相匹配的程度,建立更為科學的考核體系
國家審計署發佈的審計報告顯示,有的省份存在大量保障房閒置問題,其中貴陽市就有30855套已建成的保障房處於閒置狀態。有媒體近日調查發現,貴陽市閒置保障房投資達85億元,但因為水電、排污、市政道路等配套設施跟不上,未及時投入使用,老百姓遲遲住不進去。
保障性住房建設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對於低收入家庭實現“安居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現實中,一邊是百姓排隊苦等多年無果,另一邊卻是大量保障房資源閒置。少數城市保障房建設領域的這一強烈反差,不僅使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狀況不能及時改善,也讓參與保障房建設的開發企業承受了很大的資金壓力,從長遠來看也不利於房地産市場的結構調整。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保障房大量閒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需求不對稱。比如,一些城市為了節約建設成本,規劃設計不夠完善,將保障房建在偏遠市郊,距離市區很遠的地方,給群眾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遏制了保障需求的釋放。同時,由於保障房的建設能直接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開工率,對保障房開工和建設的積極性很高,但在項目收尾時卻虎頭蛇尾,對保障房能否如期竣工交付使用重視不足,特別是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低收入群眾的選擇意願。此外,對於困難群眾的收入水準缺乏健全的評估、保障線劃定不科學也是重要原因,不少困難家庭經過申請、審核、搖號、選房等環節,最終卻因為缺乏相應的支付能力、無法獲得銀行貸款而無奈放棄。
保障房建設是一項德政工程,必須避免保障房成為“傷心房”。為此,地方政府應當轉變觀念,從住房困難家庭的實際居住需求出發,在規劃設計、建築品質、配套服務方面以人為本,減少供應與需求不相匹配的程度。同時在制度層面,也應堅持民生導向,建立更為科學的保障房建設考核體系,多算算民生大賬,將考核指揮棒由項目開工率轉變為群眾滿意率,從而把保障房建設做成一項民心工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