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歐陽晨曦的三次“轉身”

  • 發佈時間:2015-11-25 01:30:5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歐陽晨曦的微信昵稱叫“功夫熊貓”。圓圓的一張娃娃臉,笑起來一團和氣,當記者11月中旬在北京阜外醫院的辦公室裏見到他時,他給人的第一印象的確很像好萊塢大片裏身懷絕技卻“軟萌”的功夫熊貓“阿寶”。

  剛坐下聊了沒十分鐘,記者就發現,歐陽晨曦的性格也像“功夫熊貓”一樣憨厚、實在。

  “我並沒有為葉利欽做過心臟搭橋手術,是我在德國的導師Haverich做的。”

  “我和裘法祖老先生不是通過人造血管結緣的,裘老先生是一直關心我成長的老前輩。”

  “研究人造血管的初衷?起初沒想那麼多,就是為了要評職稱,才找到這個科研項目。”

  一開始,歐陽晨曦就“更正”了履歷中的幾個“爆點”,“那些都是誤傳和誤讀,請你一定幫我澄清。”他一臉嚴肅。

  “我只是很幸運,一路走來都很順利。要非説有什麼特別之處,大概是我‘愛折騰’的性格。”歐陽晨曦説。

  從當大夫到搞科研

  小口徑人造血管有了“中國造”

  在一長串耀眼的頭銜中,最奪目的是一個永遠也不會被冠以“曾經”的“榮譽標簽”——國內首例小口徑人造血管的發明者。

  歐陽晨曦萌生要研製人造血管的念頭,是在2005年。2000年自德國學成歸來,他一直在武漢協和醫院的血管外科做主治醫師。在國內的職稱晉陞體系裏,沒有課題、論文等科研成果,就很難更進一步。“我不想做一個太普通的人,穩定的收入、安逸的生活,這些都不是我最想要的。”不願就此單純做一個臨床醫生的歐陽晨曦暗暗決定,要選個方向搞科研。

  在德國深造期間做過大量心臟搭橋手術的經歷,對歐陽晨曦的觸動很大。歐陽晨曦介紹,心臟搭橋手術要用到小口徑血管,但當時市面上還沒有符合要求的小口徑人工血管,手術時醫生只能從患者的腿上劃開一道口子,取一條大隱靜脈做心臟搭橋。回國後,歐陽晨曦發現,目前國內也沒有自主製造的人造血管。目前醫院使用的人造血管都依賴於國外進口。雖然用量不多,但對於普通患者來説,成本仍然很高。

  “我不想做太基礎的研究,要做就做能應用於臨床實踐、別人沒做過的領域。”抱著這個信念,歐陽晨曦開始了人造血管的攻關之路。

  準備工作就花了一年時間。“那時我只是一個臨床醫生,會開刀,根本不會做科研,都不知道研究該從哪方面入手。”通過閱讀大量的資料和別人的研究成果,歐陽晨曦意識到,人造血管之所以難以研製成功,最大的技術瓶頸是材料問題。

  歐陽晨曦告訴記者,目前世界上實驗人造血管的材料主要有兩種:滌綸和聚氨酯。國內主要以滌綸為材料,在預凝涂層方面做得不夠好,無法解決滲血問題。國外最熱門的材料是聚氨酯,這種材料的彈性很好,但質地太軟,防切割的能力很差,縫合起來也容易滲血。

  對材料學並不在行的歐陽晨曦找到了武漢紡織大學的徐衛林教授。“徐衛林是搞材料的,沒見過人的血管,我就給他切了一部分從人體截肢下來的廢棄血管,請他去檢測血管的彈性數值、各種物理性數據,以便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為我們的研究奠定基礎。當我們把檢測數據發表在網上時才發現,全世界竟然沒有人做過這樣的人體動脈血管彈性數值檢測,我們是首創。”談起這段意外得來的“首創”成果時,歐陽晨曦很“得意”。

  有了數據參照,半年多後,經過反覆實驗,他們發現,把滌綸和聚氨酯結合起來,在聚氨酯中間增加一層滌綸織物,能起到加固作用,解決了滲血的難題,檢測後發現其生物、血液相容性指標也都遠遠高於單純用滌綸和聚氨酯材料製作的人造血管。“我們是第一個提出用‘夾心餅乾’的方式去做人造血管的,它的物理性能很像真的血管。”歐陽晨曦驕傲地説。

  為了驗證實驗效果,他們將一段長5釐米、直徑4毫米的人造血管植入9隻小狗的頸動脈。一年後,取出的血管仍十分通暢,且其生物相容性、血管栓塞檢測等均基本符合臨床要求。

  2008年,歐陽晨曦團隊研發的小口徑人造血管技術獲得國家認可,接連拿到“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和“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2009年,這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認證。

  從搞科研到開公司

  “第一個吃螃蟹”的科研創業者

  用歐陽晨曦的話説,走到今天,多半是性格使然。“我是一個‘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他的履歷看,無論做什麼,他的確是始終在趕第一波潮流的人。

  2009年2月,武漢出臺“3551光谷人才計劃”。看到政策出臺,本來還在猶豫是否要賣掉人造血管專利技術的歐陽晨曦決定,利用政策扶持自行創業,把自己研發出來的技術轉化成産品。2009年4月,歐陽晨曦註冊成立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從科研院所走向企業,我們根本不清楚‘遊戲規則’,走了很多彎路。”回憶起公司剛成立時的情景,歐陽晨曦感慨地説。

  “在實驗室做出的成果只是一個‘手工樣品’,

  所有數據都不會被採納,所有操作條件我們也全都不具備,一切都要從頭來過。”歐陽晨曦並不清楚到哪去找檢測機構、外包服務和投資商,一個人單打獨鬥摸索了兩年,公司毫無起色,“頭幾年公司只有兩個人,我和文員。”

  轉機出現在2010年,歐陽晨曦受邀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做了一年客座教授。受那裏創業氛圍的影響,通過和投資人、華人創業圈去接觸,他慢慢“開竅”了——“做企業不是一個人的事,要讓更多的合作夥伴參與進來”。

  回國後,他開始“惡補”,利用業餘時間參加各種創業課程培訓,也認識了很多創業圈的人。2014年,公司成功融資2000萬人民幣,公司也最初的兩個人,變成了一個擁有生物技術、藥學、管理學等幾十位專業人才的團隊。“楊森”的下一個目標,是在新三板上市。

  目前,人造血管的標準化生産也在步入正軌。“楊森”已經拿到了國家的醫療器械生産許可,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動物實驗、臨床實驗。預計到2018年,就可以拿到産品資質認可,正式投入生産。一旦成功,“楊森”將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小口徑人造血管商業化的生物技術企業。

  “我的成果就像是我的孩子,實驗室做出的‘模型’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把他丟棄給別人‘領養’,不如親自培養他到18歲,再放手讓他去闖。如果當初把技術賣掉,我就不會參與到成果的後期轉化中去,這個項目很有可能會‘死掉’——而現在,我的‘孩子’已經18歲了。”歐陽晨曦欣慰地説。

  從開公司到搭平臺

  期望幫更多人實現成果轉化

  就在“楊森”的運轉步入正軌之時,歐陽晨曦辭去了總經理職務。現在,他只以創始人和顧問的身份為企業把控方向。

  歐陽晨曦告訴記者,他未來的工作將“上到另外一個高度”。現在,他的最新身份是北京阜外醫院的醫生。

  “我希望利用北京阜外醫院在全國心血管診療方面的資源優勢和影響力,搭建起一個創新孵化平臺,讓更多的醫生、科研人員能夠順利走上創業之路。”歐陽晨曦告訴記者,他希望組建專業化的服務團隊,並引入社會資本,為有創業願望的科研人員提供人才、資金和成果轉化服務方面的支援。

  和2009年決定創業時一樣,這一次,在北京重新出發的歐陽晨曦又借上了好政策的“東風”。

  “今年10月,新修訂的《促進成果轉化法》正式出臺,加強了科研機構積極轉化科技成果方面的引導和激勵,這對科技創業者來説,是個好消息。”歐陽晨曦鼓勵更多的科研人員投入到成果轉化、自主創業的浪潮中來。他表示,在醫學、材料學等專業性強、科技含量高的領域,科研人員多年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能對創業起到事半功倍的積極作用。“科研成果轉化,也是科研人員的本職之一。國家為科研項目提供經費支援的目的是為了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價值,從而造福社會,如果科研成果只以論文、項目專利的形式,鎖在學校的檔案櫃裏,是對國家資源最大的浪費。”

  歐陽晨曦希望,他正在醞釀搭建的創新孵化平臺能幫助更多的科研人員順利實現成果轉化。“在我看來,幫助與分享是更快樂、更有意義的事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