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華潤招商退出折射聯合體拿地之困

  • 發佈時間:2015-11-24 08: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董家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昨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傳言中的華潤、招商退出此前和華僑城在京拿地的聯合體幾成定局。與此同時,了解華潤方面的相關機構也發出聲音:退出並非退地,性質完全不同,這也變相證實了華潤、招商的退出。

  聯合體解散

  據相關機構報道,華潤置地和招商局置地決定退出此前和華僑城聯合在北京83.4億元拿下的總價第三高的豐台區南苑鄉地,地價超出預算是二者退出的根本原因。對此北京商報記者致電華潤方面,對方表示不方便就此事做出回復。

  本月2日,華潤華僑城招商聯合體經過80輪激烈競拍,最終以總價83.4億元、溢價率50%、折合樓面價5.6萬元/平方米,並配建5.7萬平方米公租房的代價,擊敗眾多“豪強”奪得北京豐台南苑鄉地塊。

  此後不久有市場人士發佈消息稱,由於土地成本超出華潤置地、招商置地的預期,兩家房企決定退出,該地塊可能由華僑城獨自開發。該消息一直未能得到華潤與招商的官方確認。

  “從聯合體頻現‘拆夥’可以看出,房企對土地價格的走勢正在出現分歧。”一位樓市觀察員認為,這是繼碧桂園退出與金茂的聯合開發之後又一次退出事件。飛漲的土地價格已經出現非理性傾向,一些企業依舊遵循“地王不敗”的邏輯,認為“地王”早晚都會解套;但另一部分企業則有意識地選擇性拿地,無論是銷售過千億的碧桂園還是華潤、招商這樣的央企巨頭,都已經意識到北京土地市場正在持續累積的風險。

  退地潮來臨?

  隨著土地市場踏空的風險不斷加劇,多數房企拿地的步伐可能趨向謹慎,未來“逢地必搶”的企業多半是在一線城市土地儲備不足的企業。

  “但現在説‘退地潮’來臨還為時尚早。”一位熟悉央企的行業人士表示,華潤、招商只是退出了與華僑城的拿地聯合體的合作,這與外界理解的“退地”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以華僑城、華潤、招商此次聯合拿地為例,事前聯合體各公司都有各自的價格授權。而當時拿地心切的華僑城突破了另外兩家的價格授權,也突破了競價開始前三方議定的共識價格。因此,突破共識後三方合作前提不再,聯合體也就自然解體。

  但這與2010年的大龍地産退地事件的性質和結果都截然不同。

  資料顯示,2010年北京樓市曾經出現過典型的退地事件。其中,當時同樣具有國企背景的大龍地産因逾期未簽訂土地出讓合同,以50.5億元總價,3萬元/平方米樓面拿下的順義“地王”不但被政府收回,該公司已交納的2億元競買保證金也不予退還。

  相關人士表示,“退地”與退出聯合體確實存在明顯差別,但某種程度上都反映出企業已經意識到土地市場上醞釀的風險。

  聯合拿地的反思

  業內人士分析,地王風險加劇首先考驗的是聯合體。隨著地價的攀升,房企聯合體拿地現“分手門”很可能成為常態。

  聯合體的出現正源於地價上漲。隨著一線城市地價不斷上漲,房企幾乎無力獨自開發,聯合拿地、聯合開發正成為越來越多房企的選擇。而且企業可以借此降低成本、增加拿地機會、分擔資金壓力、分攤開發風險、借力擴張。

  亞豪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及以前,在北京土地市場經營性用地出讓當中,聯合拿地的比重多在30%。進入2013年之後,這一比重快速提升至39%,2015年這一比例已達到46%。

  然而,目前聯合體間的矛盾也在不斷聚集。土地預算、産品定位、銷售價格都有可能出現分歧。尤其是土地價格不斷上揚更讓聯合體中的各個企業對樓市的後市判斷開始出現分歧。

  一家地産機構研究人士對此表示,各家房企的土地儲備、資金實力、開發戰略、價值判斷都存在差別,以往還可以求同存異,但當下土地價格上漲過快,企業對樓市走向已經出現了分歧,分道揚鑣也許是更合理的選擇。北京商報記者 董家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