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沒那麼神

  • 發佈時間:2015-11-24 02:32:2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製招標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激烈競爭,終於有了結果。近日,美國防部和空軍宣佈,授予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遠端打擊轟炸機”項目“工程與製造發展”合同。那麼,美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究竟是什麼?可能具有哪些“牛哄哄”的性能?科技日報特約軍事專家為您解讀——

  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美空軍計劃以5.5億美元的出廠單價採購100架,2025年左右形成戰鬥力。工程化研製階段的開始,意味著這架具有美空軍最高優先發展級、承載著美空軍很高期待的新型轟炸機,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漸漸成型,揭下神秘面紗。

  著眼于確保穿透中國防空網

  美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發展論證工作始於1999年。但冷戰已經結束,國際局勢大為緩和,老對手蘇聯、華約已不復存在,這造成了美國對發展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需求出現了認識上的模糊。到2006年初,僅美空軍就有多種論證方案,加上美國各軍工部門和研究機構、民間組織的,可謂五花八門。

  經過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等戰爭之後,美空軍對未來潛在的軍事對手開始出現幻象,認為它與伊拉克、南聯盟截然不同,軍事實力非常強,防空體系更為完善,其高價值目標或受嚴密防護,或深藏地下,或能快速機動。未來要擊敗對手、贏得戰爭,必須首先要摧毀其縱深大量高價值目標,而現役的幾型轟炸機,如B-52已相當老舊,B-1B缺乏隱身功能、存在很多問題,B-2雖然可以穿透嚴密的防空系統,但20架數量太少,且用於實戰的僅有7—12架,均難堪大任。

  於是,美國防部2006年發佈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對美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發展作了初步規劃:2018年左右裝備一種全新的下一代有人戰略轟炸機。這種轟炸機常被稱為“2018轟炸機”。2007年5月,美空軍又拿出了有關這種飛機的系統分析報告,提出“2018轟炸機”應具備很強的高危環境下的生存能力,能滲透敵方嚴密的防空體系,有足夠的航程,可挂載重型炸彈,能全天候實施縱深打擊。

  但至此,對於擁有由先進防空導彈和戰鬥機組成的防空體系的國家是誰、在哪兒,美國心中仍然沒數。所以,對於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發展,只是美空軍“剃頭挑子一頭熱”,而美國國會和國防部,特別是時任國防部長蓋茨,並沒有看出有多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2018轟炸機”一直處於論證狀態,甚至到了2009年4月,其論證工作都被蓋茨叫停了。

  美軍的發展一直離不開“假想敵”的刺激。當美國感到可以從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泥潭中抽身時,就開始尋找這個由先進防空導彈和戰鬥機組成的防空體系的“假想敵”,按照“你有就是對我的威脅”的邏輯,開始把戰略目標轉向了亞太地區的“新興國家”。2009年,美國高調宣佈要回歸亞太,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美軍方也開始研究“空海一體戰”概念,認為B-2這種世界上最先進的隱身轟炸機也不能化解有關“新興國家”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能力。於是,蓋茨隨之於2011年1月6日一反常態,高調宣佈重啟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發展。時任美空軍參謀長施瓦茨更是直言不諱地聲稱,發展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就是“著眼于確保能穿透中國的防空網”。

  技術有突破但仍很常規

  綜觀各種情況,該機應有以下主要特徵。

  一是高隱身、飛翼式佈局、亞聲速。美空軍一直期盼,下一代戰略轟炸機要對嚴密的防空系統具有很高的穿透力。要實現這個目標,在高超聲速技術還沒有成熟的當下,高隱身必然是美空軍的必然選擇。自從B-2誕生之後,飛翼就成了許多飛機為實現高隱身而選擇的經典佈局形式。B-2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為0.1平方米,其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會在全向、寬頻隱身方面有進一步突破。但飛翼式佈局的飛機通常只適合亞聲速和高亞聲速飛行,難以跨聲速和超聲速。

  二是“核常兼備”。可挂載核武器,必是美國發展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題中之義。但在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中,戰略轟炸機將更多遂行的是常規遠端精確打擊任務。所以,美空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核常兼備”,重點強調的應是挂載常規武器的能力。

  三是航程較大。發展戰略轟炸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直接攻擊敵戰略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基地、戰略預備隊,所以,航程大是對戰略轟炸機的必然要求。如考慮空中加油,可全球作戰,不空中加油的最大航程和作戰半徑應在9000公里左右和4000公里左右。

  四是載彈量適中,但綜合殺傷力突出。B-2體量巨大,最大載彈量達22.7噸。但未來,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很小,空中進攻更強調“點穴”式打擊。所以,基於需求、技術與成本的平衡,美空軍要求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體量和載彈量要比B-2稍小。但載彈量減少並不意味著綜合殺傷力的降低。現代機載武器精確化、小型化、高效能化的發展趨勢,完全能使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在稍小的有效載荷條件下,擁有與過去大型飛機相當的作戰效能。

  五是可網路化作戰。美軍一直在不斷加強“網絡中心戰”能力建設,其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應是“網絡中心戰”概念下發展起來的一型裝備。該機一直被美空軍描述為“系統簇”中的一個平臺,將借助其他平臺的支援,通過網路協同作戰。可以想見,美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不是一隻“孤狼”,而是與其他既緊密互聯又分散廣闊的裝備,共同構成一個以資訊為主導以網路為支撐的、從感測器到射手的資訊火力一體的遠端精確打擊體系。

  六是有人駕駛。儘管美國無人機的發展世界最為領先,但到今天,其無人機遙控技術還不是十分牢靠,既容易受到干擾,也常出現操縱失誤。美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也許會在未來的某一時刻用來執行核打擊任務,況且每架造價不菲、高度保密,哪敢輕易進行無人駕駛。但美空軍也表示,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在未來的某一時期仍有成為無人駕駛飛機的可能。

  重點推進但仍存在發展瓶頸

  為快速形成技術主導優勢,從宣佈重啟的那天開始,美空軍就將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列為了現代化進程中優先級別最高的項目,並採取了不同以往的發展模式,大力向前推進。

  一是採用成熟技術、能力目標有限、設定價格底線。B-2和F-35的發展,都是因為追求技術絕對先進、功能盡可能全面,而導致系統過於複雜、新技術太多、週期太長,費用太高、裝備不起,讓美空軍吃盡了苦頭。所以,為防止出現類似的拖進度、降性能、漲價格的現象,美空軍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發展特別強調,採用成熟技術,可支付,不追求完全獨立地完成任務全過程的能力。

  二是方案論證與技術驗證齊頭並進,能力要求不求一步到位。從2011年開始,美空軍一直在深化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論證工作。但據有關專家估計,這期間,美空軍可能已經以“黑色”預算的形式投入了不少研發資金,進行了大量研製工作,甚至已經研製完成。美空軍太急需這種轟炸機了。為保證按時擁有、節省開支,美空軍不求其基本型就是“全能的”,而是隨著新系統和新技術的出現和成熟,分步實現。

  三是隱痛割愛,優先投入經費。美國會2010年並未給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安排研發經費,但2011年一宣佈啟動,于當年12月就為其追加了數億美元,並逐年增加安排。下一步,在2015—2019的五年,美國空軍計劃為該機投入近120億美元。在削減經費的巨大壓力下,美空軍為保證該機的計劃資金,內部做了艱難調整,如退役裝備、減少人員、減少訓練時間等。

  儘管如此,美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發展也難事事如願,首先是週期問題。美空軍原計劃今年上半年完成有關研製招標工作,但現在才完成就已經延遲了近半年。還宣稱2025年形成戰鬥力,距今還有僅10年時間,10年裏要完成工程研製、試驗試飛、作戰試驗,談何容易。回顧過去,B-1B和B-2從完成招標到裝備分別用了17年和15年,F-35的週期更長。更何況,拖進度是各國武器裝備研製中的一個普遍現象,該機難以例外。

  另外,經費供應壓力大。發展戰略轟炸機本來就是件燒錢的事,費用不斷上漲也是美軍裝備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近幾年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美國會對國防預算採取了自動削減機制,國防預算日益吃緊,無疑將增加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經費保障難度。

  (作者單位:空軍裝備研究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