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館陶鄉村建設: 鄉愁為魂 産業為本

  • 發佈時間:2015-11-24 01:00:2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人們印象中,不少鄉村破敗冷落,環境臟亂差。然而走進館陶縣部分村莊,一股股久違的“鄉愁”卻撲面而來:清潔平整的農村老街瓜藤纏繞,古老的院落旁石磨、轱轆、老井等農村傳統記憶一樣不少,百年土房裏紡車、煤油燈等“老物件”樣樣都在,“老家”的一磚一瓦依舊。與鄉村風情同在的,還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城市元素,酒吧、咖啡屋、微電影室、美容院等點綴在充滿鄉土氣息的街道,竹林環繞的休閒廣場上各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村裏人像城裏人一樣品雞尾酒、喝咖啡、跳舞、打球。

  沒山沒水沒資源的平原貧困縣,如何建設美麗鄉村?河北館陶縣通過財政“小錢”撬動社會資本,堅持不大拆大建留住鄉愁、融入城市時尚元素、大力做強特色産業,兩年來沒拆一間房屋、沒搬一戶人家,建起11個“鄉村風情、城市品質、産業支撐”的美麗鄉村。國內外數百批次考察團讚嘆其“花錢少、留鄉愁、有品味、可持續、能複製”。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我們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按照‘鄉村風情、城市品質’構想,一方面保持鄉村建築原貌,對老屋土房修舊如舊,房前屋後、街道庭院廣栽本地花木。另一方面,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融入了方便舒適、富有品味的城市時尚現代元素,作為引領農村文化、改變農村生活的載體。”館陶縣委書記謝繼炯説。

  作為省級貧困小縣,美麗鄉村建設資金從哪來?“我們不搞大拆大建,投入並不大。”館陶縣長孟凡雄介紹,縣裏為每個試點村投入300萬元左右,主要用於建垃圾處理站、排污管網、修路改廁等基礎設施,滿足市場運作的基本條件。目前這些村莊吸引社會資本已達政府投入的3至4倍。

  記者走訪發現,社會資本投資美麗鄉村建設已初現良性迴圈。在黃瓜種植村翟莊舊民居改造的“鮮蔬瓜坊”,正在售賣瓜汁的服務人員説,現在不用交租金,裝修費、水電費自己掏,每天純收入二三百元。在壽東村由舊房子改建的“鄉村咖啡屋”,店主人表示經營很好,計劃把後邊的院子也租下來經營。在偏僻的王桃園村,“麥場文化遊樂園”今年暑假每天收入三百多元,賣冷飲的老大媽每天也能收入五六十元。

  在建設美麗鄉村中,館陶縣一直把發展特色産業作為重中之重,力求産業促美麗,美麗助産業。“沒有經濟作‘底子’,村裏建好的設施就無法維護,美麗鄉村難以長久。”謝繼炯説。

  特色産業怎麼來?記者採訪獲悉,他們主要採取了三種辦法:村裏有産業的,做大做強搞“延伸”;沒有産業有特點的,依託特點“聯想”産業;什麼都沒有的,想辦法“空降”産業。

  翟莊是黃瓜專業村,年銷售額達4億元,縣裏依託黃瓜産業發展“黃瓜文化”,建起黃瓜食府、黃瓜美容院、黃瓜大學,成了小有名氣的“黃瓜小鎮”;王桃園村雖無産業,但村裏125戶人家走出100多名大學生,縣裏抓住這個特點打造“教育小鎮”,建起書店、名家工作室、農耕文化體驗場等,依託這些資源,他們今年舉辦了8期夏令營,接待700多名城裏孩子;壽東村沒有任何産業,縣裏通過做工作,讓一家有用地需求的糧食制畫企業從縣城搬到了村裏,通過糧畫裝飾村墻、辦糧畫製作體驗室等打造“糧畫小鎮”,如今,小村落已是聲名遠揚。

  館陶縣用上述方式還建了鵲橋小鎮、溫泉小鎮、漆畫小鎮等,已具雛型的11個美麗鄉村均有特色産業,這些地方大都成了鄉村旅遊的景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