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行甘肅分行打造服務三農“四融”平臺——為隴原大地帶來金融活水

  • 發佈時間:2015-11-23 10:49: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甘肅多數地區山大溝深,十年九旱,交通不暢,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金融服務短缺。尤其是在部分偏遠地區,農民資訊閉塞、資金匱乏,一些村莊幾年甚至十幾年都享受不到基礎金融服務。而如今,在甘肅的一些村莊,會擺弄手機的農民坐在自家炕頭,動動手指,不但可以交電話費、水電費,給在外上學的孩子轉賬,還可以查詢惠農資訊和實用技術,辦理貸款,甚至買賣農産品。手機用得不熟的農民,走到村裏的小賣部就可以辦理上述業務,再也不用往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以外的營業點跑了。

  這都得益於農行甘肅省分行打造的集融通、融資、融智、融商于一體的服務三農“四融”平臺。該行行長南韓強向記者介紹,“四融”平臺是面向三農服務的網際網路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核心就是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集客戶流、資金流、資訊流和物資流“四流”于一體,為三農發展提供覆蓋産前、産中、産後的全領域、全過程、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精準灌溉每一片土壤、精準扶持每一個環節、精準破解每一個難題”。

  記者了解到,“四融”平臺自去年10月28日正式上線,截至今年11月10日,短短一年時間,全省便布放“四融”終端8552台,平臺註冊客戶14.6萬戶,交易金額達到169.3億元。

  最新公佈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準,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四融”平臺的創建,無疑是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一種成功探索,也是金融服務三農的一次全新實踐。

  融通: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貧困是個“綜合症”,除了自然條件,基礎金融薄弱、生産技能短缺、産品流通不暢是主要“病根”。在甘肅許多地區,農民發展産業缺資訊、缺技術、缺能力、缺資金、缺銷路等問題普遍存在。“四融”平臺致力破解農民脫貧致富的關鍵瓶頸,讓金融服務惠及中國農村地區最龐大的、最弱勢的客戶群體。

  “界石鋪鎮沒有銀行網點,以前老百姓辦理銀行業務,要坐車20公里去縣城,還得排隊。現在有了‘四融’平臺方便多了,每天來給學生打學費、交電費、充話費、領醫保的人都不斷,多的時候有上百人。”在平涼市靜寧縣界石鋪鎮繼紅村的一家批發零售小超市裏,店主吳菊香手裏攥著厚厚一沓交易清單,指著設在店裏的自助終端機對記者説,“四融”平臺功能全,而且是觸摸式操作,非常直觀簡便,在農行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她幾分鐘就會用了。

  在功能上,“融通”還增加了同一註冊用戶下賬戶間互轉、見面付等功能,開通跨行服務,無縫跨時空地打通城鄉通道、跨行壁壘。

  今年初,甘肅分行選擇靜寧縣全面試點,打造“整縣推進”“行政村全覆蓋”模式。在選點布機上,堅持“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農村小超市、農資供應企業、果品收貯企業“四優先”。截至目前,靜寧縣已布放終端365台,實現333個行政村全覆蓋。在推廣模式上,打造了“惠農服務點+平臺+農戶”“産業化龍頭企業+平臺+農戶”“農資供應企業+平臺+經銷商(農戶)”“通訊代理商+平臺+農戶”“果農+平臺+果商”“政府+平臺+農戶”等多種模式。

  融資:實現自助放款、查詢和還款等功能,破解農民“融資難”

  “這1萬元的貸款是我從手機上貸到的,又快又方便!”在靜寧縣曹務鄉唐山村,蘋果種植戶高安平還是第一次沒有跑銀行,在家裏通過手機就獲得了貸款。

  高安平的手機今年4月安裝了“四融”平臺手機版APP,從那時起,他就輕鬆快捷地享受到了包括小額貸款在內的各類基礎性金融服務。“我光在手機上這麼點幾下,已審查審批通過的1萬元貸款就打到了我的惠農卡上。”高安平驚喜地説,“要是在以前,跑銀行、填單子、找人問,來來回回折騰不知道多少次,才能辦下一筆貸款。現在有了這個平臺,方便得很!”

  在甘肅的不少農村,已經有許多農民通過手機在使用“四融”平臺,農民形象地稱之為“裝在口袋裏的銀行”。

  “‘四融’平臺可以讓農民自助實現‘雙聯惠農貸款’‘自助迴圈貸款’‘貼心貸’等業務的線上查詢、發放和還款。”甘肅分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今年3月底平臺的貸款功能成功上線後,不到7個月時間,已經有615戶農民在“四融”平臺上得到了2850萬元貸款,幫助他們解決了融資難題,發展了生産。

  融智:提供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眾綜合服務,提升三農發展能力

  “要不是跟農行聘請的專家學,我還不知道科學施肥學問大。”靜寧縣成川鄉吳廟村村民裴樹林告訴記者,以前,當地的果農都是開春後就給果樹施肥,通過向專家請教他們才知道,施肥的最佳時機是在果實成長處於關鍵期的9月,原來,開春施肥養分主要被果樹枝葉吸收了,秋季施肥才是對果實成長最有利的。

  跟裴樹林一樣,“四融”平臺的“融智”模組也成了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鎮馱營村村民趙成智的“最愛”。趙成智説:“這平臺裏頭,不僅有國家惠農政策的詳盡解釋,有種養技術的培訓介紹,還能撥打甘肅省農牧廳三農服務熱線“12316”向專家諮詢問題……各種農業政策、技術和知識應有盡有,要學啥東西,都由你去選。”

  據介紹,“融智”是變化最大的平臺,農行將其打造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眾綜合服務平臺,探索一種“智美農村”建設服務模式。該平臺不僅為農戶提供惠農資訊服務、專家問診服務、勞務資訊服務,還有火車票、飛機票、汽車票代售,省內各大醫院門診預約掛號等便民服務。靜寧縣副縣長李鴻堅告訴記者,“融智”還可以作為政府“零距離”為民服務的窗口,提供智慧村務管理和智慧政務門戶服務,實現農民“不進村鎮門也知村鎮事,不進村鎮門能辦村鎮事”。

  融商:提供三農電商服務,解決農民“買難賣難”問題

  今年的蘋果收購季,身為靜寧一家果品經銷企業董事長的常繼鋒,終於輕輕鬆鬆地拋開了困擾他多年的“苦惱”。

  “以前,幾百萬元的現金,得一袋子接一袋子從銀行往收購點背,費時費事還不安全;每年蘋果收購季只有20天,時間非常短,所以我們得開著車馬不停蹄、漫山遍野地找貨源,最後不論貨源找得怎麼樣,員工們個個都是人困馬乏……”常繼鋒説,自從去年他成為農行甘肅分行服務三農“四融”平臺的註冊用戶後,公司不僅能在蘋果收購現場轉賬,而且有六成的蘋果都是農民在平台中“融商”模組發佈銷售資訊後,員工從中篩選收購的,既省時省工,又安全方便。

  “融商”重點建設了“金穗e銷”和“惠農e購”兩個電子商務平臺,前者具有農産品購銷資訊發佈、價格行情實時查詢功能,可向農戶和農産品經銷商提供線上交易服務;後者為農資企業搭建網上銷售平臺,通過開立店舖、發佈銷售資訊,方便農戶線上採購生産資料及日用消費品。

  在南韓強看來,“融商”是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三農探索實踐的關鍵,是“四融”平臺最大的特色和創新,聚焦大宗特色農産品、農資和日常消費品,探索建設原産地追溯、農産品品質驗證、電商管理和物流配送“四大體系”,打通三農全産業鏈的末端服務即“産後通市場”瓶頸。

  説到“融商”與傳統電商的區別,南韓強告訴記者,一是在平臺定位上,提供集“四融”于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二是在服務對象上,主要面向三農客戶,同時又聯結城鄉兩個市場,延伸到與三農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三是在銷售模式上,除兼具傳統的B2B、B2C、C2C模式外,還支援C2B模式,銷售企業可線上收購農産品,並支援自動匹配供求資訊、議價購銷等模式;四是在支付方式上,平臺由買家先付款至農行中間賬戶,待收貨確認後系統自動將貨款轉至賣家賬戶,大型銀行的專業服務,更安全;五是在功能內容上,不僅提供一般商務仲介,而且還能提供支付仲介、信用仲介、資訊仲介服務。

  創新實踐:讓廣大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能像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均等化現代金融服務

  按照設計規劃,“四融”平臺從2014年起,用3年時間建成。今年10月28日,在“四融”平臺1.0版上線滿一年之際,“四融”平臺2.0版又正式推出。2.0版上線以後,界面更加優化,功能更加強大,客戶體驗將大大提升,該行力爭年末推廣至全省50個縣,布放終端1萬台,行政村覆蓋率達到60%以上。2016年末實現全省行政村基本覆蓋。

  從2008年開展服務三農和三農事業部制改革雙試點以來,到2011年的“金穗惠農通”工程,再到2012年的“雙聯惠農貸款”,到如今的服務三農“四融”平臺,農行甘肅分行在服務三農與商業運作的道路上,已探索、創新、實踐了8個春秋。在這8年時間裏,該行始終落實面向三農的大行責任和擔當,為貧瘠的隴原大地帶來澎湃的金融活水,為不斷加速的甘肅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貧困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著實實在在的幫助,走出了一條促進三農發展和推動自身業務的雙贏創新之路。

  探究“四融”平臺的産生背景和創新之處,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的蘭州大學副校長高新才認為,一方面是市場所需,破解農村金融服務薄弱以及生産短能力、市場不通暢等難題,需要涉農金融機構建立一套架構完整、功能多元、覆蓋面廣的服務體系,發揮更大金融支援作用。另一方面是自身所求,探索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三農新模式,既可以擺脫“鋪攤設點增人”的老路另辟蹊徑,解決服務“短腿”問題;又能夠在同質化競爭的“紅海”、“泥潭”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先人一步搶佔潛力市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