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糧食持續豐收並不表明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

  • 發佈時間:2015-11-23 07:4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糧食連續豐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安全壓力,但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在糧食安全上始終不能松氣、分心。糧食持續豐收並不表明我們徹底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環境資源承載過度、價格機制與市場體制不能完全適應等困難,已經到了必須改革創新的時候,而糧食持續豐收恰好為改革創新奠定了主客觀基礎

  最近有兩件與糧食相關的大事,一是《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出臺,這是國務院辦公廳第一次以專門文件明確省級人民政府的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另一個是部分糧食産區主要是玉米産區由於收購價下降出現玉米“賣不動”現象。兩件事連在一起,透出兩個資訊:第一,國家對保障糧食安全和維護種糧農民利益高度重視;第二,糧食市場需要進一步理順産銷關係,逐漸擺脫“豐收的煩惱”。

  認真分析、理解上述資訊的準確內涵,對提高我們保障糧食安全的認識,厘清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不時浮現的迷糊觀念,同時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地推進包括糧食在內的主要農産品價補分離改革,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

  這些年,糧食連年豐收,尤其是2009年之後國際糧食生産也大多處於上升狀態,國內糧庫爆滿,國內外糧價倒挂,加上今年國家調整了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有人就以為國內糧食過剩,可以松一口氣了。的確,糧食連續豐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安全壓力,但對十幾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再多也是“甜蜜的煩惱”,在糧食安全上始終不能松氣、分心。

  當前所謂過剩,並非糧食多了,有糧食結構不盡合理的因素,更主要是糧食倉容不足形成的表像。原因在於市場需求不旺導致企業開工不足,而糧價高企又制約了企業收購、加工、儲存積極性;另一方面,國內糧食儲備轉換機制與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糧食大國需求,同時地方及農場等市場主體儲糧積極性沒有充分發揮,多項因素疊加使糧食倉儲高企。所以,國務院明確省級人民政府糧食安全責任考核,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強化地方儲糧轉換主動性。

  在糧食問題上犯迷糊的另一種表現,是對耕地紅線的認識把握不到位、不紮實。分析10多年來的耕地形勢發現,這些年保護耕地最嚴格,糧食形勢也最好,但這些年恰恰耕地減少最突出。這表明,各地對耕地紅線的認識是一回事,實踐中如何把握又是另一回事。在許多地方,或多或少存在“擠佔耕地無關大局”的心理,加上糧食連年豐收,更助長了“耕地説起來重要用起來方便”的心態。這種心態不解決,集約節約用地問題,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就難以根本解決。

  此外,由於國內外糧價倒挂,也使部分“買糧吃”的觀點找到依據。沒錯,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加快企業“走出去”,為保障糧食安全開拓了更宏觀的視野和路徑,也是糧食大國對國際糧食市場的擔當。但我們不可能依賴“買糧吃”,也不能寄望“種別人的地填自己的肚子”,除了國際市場沒有這麼大的貿易量,還有“大國效應”,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便宜。國際市場這幾年糧價走低,與中國糧食豐收也有關,如果不能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沒有哪個市場會讓我們吃“倒挂糧”。

  糧食持續豐收並不表明我們徹底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環境資源承載過度、價格機制與市場體制不能完全適應等困難,已經到了必須改革創新的時候,而糧食持續豐收恰好為改革創新奠定了主客觀基礎。在耕地利用上,糧食短缺時難以施行的土地休耕等方式就有了適時推進的條件;在糧食價格與保護農民利益上,通過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試點,逐步探索一條符合市場規律、保護農民利益的價格機制已經破冰;在種植業結構上,通過市場引導與政府指導,使糧食與其他農作物比例更加均衡合理。

  必須記住,這種改革與改變,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更好地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使糧食生産、農民利益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更為科學、協調、高效,在這點上是不能犯任何迷糊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瞿長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