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我們和種糧農民一起度過這個寒冬

  • 發佈時間:2015-11-23 07:31:3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夏樹馮克

  《玉米滯銷農民著急》、《糧價太低賣著心疼》、《糧庫難進米廠不收》、《銷路難找持糧觀望》、《玉米價低不想再種》,這是本報近日連續關注“賣糧難”問題的一組報道,把這5個新聞標題串在一起,恰好勾勒出5個糧食主産省的種糧農民,在賣糧過程中碰到的實際情況和當時的心態。“種了,賣不出去;賣了,還賠錢,真是挺不過去了。”看到這些報道,聽到農民這些話語,不禁為糧農們深深揪心。

  這個寒冬,種糧農民有點冷。9月份東北玉米臨時收儲價格從去年的最高每斤1.13元降到1元,7年來首次出現向下調低一成多,據專家估算,僅東北四省區種玉米的農民因此減收200億元左右。除此之外,還出現了兩個意外的情況,一是玉米價格的回調,影響到了小麥和水稻的市場價格,二是除了東北,全國其他地方的玉米和口糧的市場價格,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從各路記者調查情況來看,造成農民賣糧難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庫存量連年增長導致庫容緊張,糧庫裝不下了,另一方面受進口糧食擠壓和經濟下行壓力,導致國內糧食市場疲軟,不少加工企業加工量減少甚至出現了停産。當前糧食主産區出現的情況是,農民咬著牙賠本都很難賣出去。一位農民對我們的記者説:“賣給糧庫,他們説水分高,賣給糧販子,他們把價格壓得低,賣著心疼。”

  當然,糧食作為一種商品,需要在市場上流通,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完善價格形成機制,這是客觀要求。現如今中國糧價確實尷尬,相對於外出打工甚至種植經濟作物,種糧規模不大的農戶很難賺錢,也就是説種糧的比較效益並不高;可跟國際市場一比,我們的糧價跟關稅配額內進口到岸的糧食價格比,高出了一大截子,也就是説國外的糧食比我們便宜得多。讓市場形成糧價應該説是大勢所趨,國家財政很難長期背負這麼大的“價差”。

  那麼,在我們讓糧價回歸市場的同時,怎樣才能不損害農民利益,不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這就要儘快實行“價補分離”,也就是要補貼種糧農民,讓種糧農民始終有錢可賺。這些年,為什麼種10畝糧食抵不上打一個月工,還是有不少農民堅守種糧?除了農民的本分,有糧食補貼調動,有托市收購兜底,還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農民種糧完全無利可圖,就有可能像報道中一位從事糧食工作的幹部説的那樣:“糧價低,農民寧可撂荒也不種地,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沒有了。”

  糧食安全,農民利益,這是一件大事。眼下當務之急,是要把國務院常務會的精神落實好,各級糧食部門要想方設法擴大倉容,做到應收盡收,不能把賣糧農民堵在門外面。相關部門對壓級壓價、抬高門檻、打白條的現象要嚴肅處理。同時,儘快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市場化的儲糧體系,鼓勵支援企業,包括飼料加工廠、食品加工廠、工業加工廠等主體入市收購農民糧食,特別是糧食主銷區,這時候更要有所擔當。

  農民群眾也要抓住當前敞開收購的良機,打破惜售心理,該出手時就出手,別讓“煮熟的鴨子飛了”,防止時間長了發黴變質,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糧食放在手裏時間越長,可能會損失越大。調價的風險已經承擔了,不能再去承受賣不出去、爛在手裏的雙重風險。對來年的種植結構要早做打算,要主動適應市場。

  眼前,我國北方正在下著大雪,這也正是考驗各地各級相關部門對農民群眾是否有真感情的關鍵時刻,讓我們一起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實處,和種糧農民一起度過這個寒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