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行銷模式搖擺 雅芳陷入困頓

  • 發佈時間:2015-11-23 07:14: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以渠道模式取勝的雅芳,在中國最終卻隕落于渠道模式的搖擺混亂。

  11月初,直銷化粧品公司雅芳發佈的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出現6.9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4.27億元)的鉅額虧損,營收亦同比下降22%至16.669億美元(約合105.85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雅芳已經超過3年連續虧損,被收購傳聞不斷,卻並未出現真正接盤者,早已陷入無人接盤的恐慌。2013年,雅芳拒絕了法國科蒂公司(此公司曾收購丁家宜)的收購請求;2015年5月份曾有一家來路不明的PTG公司擬以82億美元收購雅芳,後發現不過是一場騙局,美國證監會還對PTG公司提起了訴訟。

  據悉,雅芳中國上海總部和廣州大區的品牌公關負責人已紛紛離職。值得注意的是,其一直在調整的中國市場,卻在三季度領跌亞太地區。所以,有業內人士分析,雅芳退出中國市場已沒有懸念。

  不再被年輕消費者認可

  “五六年前的時候,在街上還偶爾會看到雅芳的專賣店,也會跟朋友一起進去逛逛。現在一些老店面都轉讓做其他的了,近兩年基本沒用過雅芳了。”日前一位專注美粧行業多年並從事相關代理的嚴女士表示,雅芳的乳液、潤唇膏等曾經在年輕群體裏很受歡迎,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品牌崛起,加上國外品牌的加速進入,雅芳已逐漸退出年輕人熱議的護膚品範圍了。

  對現在的女性而言,雅芳的受眾群已從大眾變為小眾。雅芳的沒落,或許代表的是整個外資直銷日化品牌的式微。“還有雅芳這個品牌嗎,在北京街頭幾乎看不到其實體店面了。”這是近日媒體在街頭調查,對於雅芳這個品牌,女性們給出的答案。

  隨著屈臣氏、絲芙蘭等專業洗化商超的出現,雅芳如今在女性心中的存在感確實越來越低。記者走訪了幾家雅芳門店,均是客源稀少,非常冷清。“現在的貨源和種類都在減少,一天賣出去的貨,也沒有多少。”一家雅芳店店主表示。對於雅芳退出中國市場一事,雅芳實體店的店主們均表示,沒有接到相關的通知。

  雅芳在人心中的記憶,更多的是停留在幾年前乃至十幾年前。那時,在駐大學周邊的小洗化店中,雅芳算得上一個“大品牌”了。“那時候,雅芳真的非常火。”市民宋女士,曾經做過雅芳的直銷,她表示,雅芳之所以能火,一是因為它是進駐中國較早的直銷品牌,另一個,則是因為其産品種類多,性價比高。

  夾縫求生

  直銷-直銷+零售-零售的混合行銷模式,讓雅芳陷入求生夾縫。

  雅芳分公司一名離職員工説,在中國市場第一家拿到直銷牌照的雅芳,曾主打“直銷”牌,一度做得風生水起,靠的就是直銷模式,眾多員工將雅芳系列産品推至千家萬戶。

  1990年雅芳進入中國時,高檔化粧品還很匱乏,霞飛增白粉蜜已是最頂級尊享的化粧品。引領風潮的“雅芳小姐”既是摩登的代名詞,也是其行銷載體。

  到1997年,雅芳招聘的直銷人員一度達到35萬,雅芳中國的營業收入也已超過了10億元。

  1998年是個節點,太多企業違反了遊戲規則以至於直銷受阻。雅芳不得不重新抉擇。這是雅芳第一次轉型,從“雅芳小姐”模式變為專賣店模式。

  直銷的本意是拋棄店舖、減少中間環節、節省廣告費;雅芳則反其道而行,增加店舖,增加了運營成本,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直銷企業。

  但是到2006年意圖放開直銷業的中國政府還是把第一塊直銷牌照頒給了雅芳,因為它是“好孩子”。

  直銷“通行證”並沒有給雅芳帶來市場業績的大幅提升,反而使雅芳陷入了“傳統專賣店+直銷”“兩條腿”走路的徬徨。獲得牌照意味著雅芳面臨著在中國市場的“二次轉型”,而轉型中兩條通路的融合與碰撞也導致了中國市場業績的下滑。

  雅芳始終沒有調和好專賣店和直銷的價格體系以及利益衝突,混亂的價格體系令直銷和專賣店都倍感困擾。經銷商和直銷員之間的關係頗為緊張。

  不願透露姓名的離職員工説,2006年,雅芳實行“直銷+零售”混合行銷模式。而這種混合行銷模式的運作,則讓零售門店與直銷人員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0年4月底,雅芳(中國)總經理高壽康因“賄賂門”被停職,南拉丁美洲總經理奧多內茲空降中國市場,他力主雅芳向“全直銷模式”轉型,弱化專賣店的銷售功能,轉變為服務網點。奧多內茲的思維很簡單,既然專賣店和直銷不能並存,那就擇其一做雅芳最擅長的事情。

  2013年,雅芳改變了經營模式,選擇主攻零售市場。“行銷模式的三次變換,導致經營出現問題。”不願透露姓名的雅芳離職員工説。但這種做法沒有協調好大部分經銷商的利益,諸多經銷商要求賠償和退貨,更多老經銷商離棄了雅芳。策略的頻繁失誤和反覆已經使雅芳積重難返。

  自2011年至2014年,雅芳(中國)的銷售額依次為10億元、7億元、6億元和3.5億元。而安利2014年的銷售額是287億元。或許命運的不同,早在1998年兩家企業面臨轉型抉擇的時候就已註定,彼時安利選擇了直銷。

  如今,很難想像雅芳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行銷過100多個國家,曾是昔日世界最大的直銷企業。

  敗走中國?

  雅芳首席執行官Sheri McCoy指出,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季度,集團在地方市場的銷售表現穩健,但她承認受匯率和其他宏觀壓力的負面衝擊,經營確實“困難”,財務數據都不盡如人意。

  儘管在俄羅斯和巴西市場有所回暖,但撇除匯率影響後可以看到北美和亞太地區的表現極為疲軟,銷售分別按年減少15%和8%,其中北美大跌歸因于活躍銷售代表人數的持續大幅下滑,而一直在調整的中國市場,也在三季度亞太地區中領跌。

  儘管雅芳一直在掙扎,用裁員、業務調整等各種方式扭轉困局,但是結果並不盡如人意,化粧品行業的競爭加劇,雅芳的業績更是難有起色。

  由於業績不佳虧損超過預期,雅芳集團上調了全年匯率浮動的負面影響幅度至19個百分點,此前預期為17個百分點,全年撇除匯率影響後收入預期也因此從“輕微增長”下調至持平于2014財年。

  “雅芳體系裏,很少有讓人印象深刻的系列品牌或産品,這也是消費者快速將其遺忘的原因之一。”嚴女士的這句話折射了雅芳在中國遭遇品牌滑落的窘況。她表示,在她做代理的這兩年裏,幾乎沒有消費者詢問過雅芳品牌的産品。

  化粧品行業專家李智勇認為,長期以來,雅芳並沒有一個令消費者耳熟能詳的産品,在其他品牌通過純天然等賣點宣傳造勢的時候,雅芳卻沒能把握住中國消費者的心理。

  此外,在李智勇看來,沒有在一種策略上持之以恒,在零售勢頭較好的時候突然轉為直銷也是雅芳的敗筆。雅芳在渠道上搖擺不定,其調整損害了合作夥伴的信心,頻繁地開關店也給消費者傳達出不好的信號。另外,雅芳品牌老化,也是其難贏回市場的原因之一。雅芳除了偶爾推出的新産品,在品牌的維護和更新上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要知道,如今化粧品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要想生存,除了提高自己的曝光率,讓自己的産品與時俱進,別無他法。

  近些年,隨著電商平臺、海外代購、保稅區交易中心的迅速崛起,雅芳的直銷模式也受到了衝擊。業內人士認為,以前雅芳在中國圈的廣泛用戶,主要是靠直銷的價格福利聚集年輕人群。如今由於網際網路行業和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化粧品的種類越來越多樣化,消費者選擇購買的渠道也越來越多,雅芳的優勢也就逐漸丟失。而專賣領域本就是雅芳擴張渠道的短板之處,在市場空間逐步縮小的背景下,通過專賣形式來扭轉業績無疑是一種投資成本的浪費,消費者也不一定埋單。加上近年來雅芳負面消息不斷,雅芳卻未能有積極地回應,外界所能感受到的正面資訊很少,雅芳在中國市場的前景著實不容樂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