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出行為何舉步維艱

  • 發佈時間:2015-11-23 05:46:1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市民寧佐梅是個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她有一輛山地車,顏色艷麗。“曾經有一次,我從望京騎到薊門橋,自行車道很寬,機動車不多,道路中間藤本月季和矮牽牛恣意開放,近2小時的車程,一路上心曠神怡。”她説,可這樣暢通無阻的騎行機會並不多,是因為在北京常常找不到通暢的騎行道路。據統計,北京已經成為最擁堵的城市之一,汽車平均時速只有15公里左右,僅相當於自行車的平均時速。

  基礎雖好 綠道不暢

  日漸擁堵的交通背後是罕見的汽車增長速度。據統計,截至2015年6月底,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50多萬輛。伴隨“汽車王國”的形成,北京自行車普及率萎縮到1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過40年的發展,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從曾經的汽車王國,逐漸變成步行者的天堂、騎行者的王國——目前哥本哈根保持37%到50%的自行車通勤率。

  是北京的綠色出行基礎欠缺?並不儘然。“北京是世界上自行車及步行交通網路一流的城市,歐洲很多自行車交通發達的國家,其規模和設施並不如北京。”由“公評城市”志願者團隊編寫的《2015年北京綠色出行綠皮書》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在報告主要負責人石旭升看來,北京有良好的綠色出行基礎。比如,北京的道路等級在全國是最高的,主幹道的人行道寬度是4米,高出國家標準60%;已建成三山五園綠道、環二環綠道、潮白河綠道等,待新鳳河綠道、平谷新城綠道等5條市級健康綠道建成後,北京綠道總長將超過300公里。而且,北京曾是自行車王國,擁有綠色出行的良好基礎。

  “北京道路很寬也很平,從‘硬體’來説,儘管騎行環境大不如前,但不論在全國還是世界範圍內,自行車交通網路依然是一流的。”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工程師李偉説。

  但是,問題也不容忽視。2005年,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熊文帶領研究生在北京內街架了一台錄影機,記錄這條街一天經過的汽車、自行車和行人。結果發現:0.4%的停車人佔用了30%的道路資源,2%的開車人佔用了60%的道路資源;97%以上的行人和騎車人只佔用了10%的道路資源。“一條衚同的寬度一般為5米,小汽車停放佔用了1.5米,小汽車行駛佔用了3米,兩邊的人行空間呢?加起來只有可憐的0.5米。”熊文有些氣憤,“少數人搶走了多數人的路權。”

  而這樣的態勢近年來似乎愈演愈烈。最近一年,石旭升等人在北京鼓樓西大街調查發現,一條1300米長的道路竟然違法停車達250輛。志願者現場投訴的第二天,警察對此進行了執法;但一週後,道路違停現象依然如故。

  侵佔道路資源現象屢禁不止,背後原因實屬無奈。《中國城市智慧停車指數報告》顯示,北上廣深四城停車位平均缺口率達76.3%,北京只有三成多車輛有固定正規車位。“車輛與車位不對稱,汽車經常找不到睡覺的地方,只好停在路邊。”一位傳媒公司發起人説。

  思路“跑偏” 環境欠佳

  停車佔道只是一方面。“每次遇到公交車進站,我們要麼就得停下來等著,要麼就不得不騎上機動車道,怎麼選都存在風險,生怕一不小心被汽車給軋了。”市民孫鍵的遭遇折射出綠色出行的又一困境:一些市民想響應綠色出行的號召,但諸多不便和潛在危險讓他們望而卻步。“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交通事故發生率將大大提高。”李偉説。

  據介紹,在北京74%的步行者認為步行環境不安全,77%的居民對步行環境不滿意,其中原因主要包括行人過街不便、行人服務設施設置不足等。騎行方面,單車道寬度不足、缺乏自行車停車設施以及自行車失竊等問題也讓綠色出行難上加難。

  以配套設施為例,有關統計顯示,北京四分之一的自行車停車路段沒有自行車棚,90%的公交車站和70%的商場、寫字樓前沒有自行車位。而公共自行車的推廣也因成本過高不盡如人意。

  此外,當人們對綠色出行投去更多的關注目光時,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行車道一般為5到7米,2000年以後自行車道因第二版規劃大幅縮減。“曾經,規劃中‘老紅線’是行人優先的,前一版總體規劃的‘新紅線’將車道紅線向外擴展,擠佔了人行空間。”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所規劃師郭婧説。

  “隨著生活品質的改善,人們購買私家車很正常,但汽車保有量的激增導致道路供應跟不上交通需求。”李偉説,為了給機動車創造良好的出行條件,北京擴充機動車道,於是自行車道便相應地讓位給了小汽車,步行道中則劃出一部分留給自行車,一些隔離帶也在此過程中被拆掉。行人、自行車路權受挑戰,在一些專家看來是對步行、自行車交通方式的功能定位、作用認識不夠,漠視了綠色出行的合理地位,建設、管理各個環節不重視保護步行、騎行環境,這使得綠色出行更加舉步維艱。

  “我國現在的情況與一些發達國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類似,他們在走過一段過於依賴汽車的彎路後,又重新回歸步行、騎行,我們也會一樣。”李偉説。

  轉變理念 回歸綠色

  如何讓步行、騎行蔚然成風?李偉認為確保行人、自行車路權,創造良好出行環境是關鍵,首先要求資金到位。“老城區步行、騎行環境的改善,目前基本沒有投入。如果像英國倫敦一樣,將一定比例的城市交通資金用在這塊,那麼出行環境問題將迎刃而解。”

  其次,“機動車停車難題須有解決之道,當務之急是建立更多停車場,否則的話,機動車違法停車擠佔步道、騎車道,綠色出行自然難以得到更多人響應。”在李偉看來,應該叫停已經普及的路側停車位,機動車停車應在路外解決,而不應佔用道路。同時,改善自行車道路的設計,利用綠化隔離帶進行隔離,如果道路本身狹窄不適宜種植樹木,也可以利用交通護欄進行隔離。

  此外,還應對小汽車的過度使用進一步限制。“不限制,很多人覺得開車很方便,自然不會主動選擇綠色出行。事實上,限制小汽車使用,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這是國際上公認的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方案。”李偉説。

  郭婧則建議加快轉變城市道路規劃設計與管理理念。“城市街道首先是人通行的空間,應該同時為行人、自行車和機動車提供良好的通行空間,不應顧此失彼。”她認為,喚起更多人綠色出行,還要加強城市各相關管理部門之間的協作,以及加強政府管理部門、規劃設計部門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協作。唯有如此方能形成合力,破解當前城市建設與管理難題。

  一個積極的信號是情況正在好轉。郭婧透露,目前北京正在提出“二紅線”的概念,即將“新紅線”向內收縮,逐步擴展人行空間,回歸行人優先。記者了解到,北京市交通委也正加緊制定《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以文件形式為北京自行車道建設提供保障。《規劃》預計年底前完成,將提出步行和自行車環境改善典型示範工程方案。初步計劃在周邊商業中心、高校雲集的五道口地鐵站、西直門外大街等處,針對客流集中、步行與騎行環境有待改善、硬體設施存在缺陷的情況,研究提出提升綠色出行水準的綜合方案。

  在李偉看來,未來綠色出行會逐步成為北京市民的基本交通方式,自行車使用率到2020年有望提升至20%。北京正在引導市民4公里以內的短距離出行向步行、騎行轉變。北京是公民意識較強的城市,目前的道路空間也比一般城市要寬大,有改造的潛力。“回歸綠色出行,北京有好的基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