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要聞導讀 > 正文

字號:  

習近平為何九天兩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發佈時間:2015-11-19 19:31:20  來源:人民網  作者:楊芳 馬葳  責任編輯:張少雷

  11月18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這是習近平在九天之內第二次公開提到有關“供給”的話題。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領導經濟工作的議事協調機構,是中國經濟的核心領導和決策部門。而APEC上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演講,通常被國際社會視為觀察中國經濟的風向標。習近平選擇一內一外兩個場合談“供給”,足見這件事的重要。

  “供給側”意指側重於“供給”,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看來,這也意味著在外需不足、內需潛力和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今後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將從原本的重需求逐步轉變為供給需求共同發力。

  “供給側改革”是對症下藥之舉

  時隔九個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重回公眾視野,“供給側改革”這一新詞也首次進入公眾視野。

  就在一星期之後,11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産業邁向中高端。

  再往前翻,早在10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到廣東調研時強調,要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屍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産能。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産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産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這種改革具體而言,它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産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給人民網記者舉例説,中國人對手機需求量很大,但美國蘋果手機在中國卻甚是走俏。中國早有生産電飯煲、馬桶等生活用品的能力,但中國人卻不吝重金購買日本品牌。

  哪些領域、哪些産業、哪些産品在“供給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正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美國《僑報》稱,中國提出“供給側改革”正是對症下藥之舉。這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保證,更切合可持續發展的要義。

  從“三架馬車”到“供給側改革” 勾勒中國經濟演變

  與“供給”緊密相連的一個詞是“經濟結構性改革”。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經濟結構性改革”是重要議題之一。習近平為這一改革劃出四大關鍵點,包括化解産能過剩、消化房地産庫存、降低企業成本、發展股票市場。

  這四大關鍵點的前兩條無疑與供給有關。經濟學博士、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劉杉認為,以往為了保持一定增速,政府可以通過增加投資來改善總需求,這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管理方法。如果轉向改善供給,則未來增長更多依靠勞動和資本等生産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這是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新一屆政府在總結發揚以往需求側調控經驗的基礎上,更為大膽、更為精準地在供給側做文章。比如説,通過簡政放權,把原來政府掌握的權力放給市場、放給企業,讓市場活起來,讓企業願意去生産(增加供應)。這種宏觀調控著力激活微觀活力,在減稅、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這有利於提高企業發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給。這種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是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正確選擇。

  投資、消費、出口——過去我們一直講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從經濟學角度看屬於“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産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

  而從“三架馬車”到“供給側改革”,這種話語變化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演變,消費在國民經濟所佔比重越來越大,對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倒逼壓力之下,“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係到中國經濟轉型如何平穩落地。

  向世界開出一劑解決經濟深層次問題的良方

  而在APEC這一國際場合,習近平再提“供給”,不僅向外界闡述了中國未來的發展理念和改革措施,而且向世界開出一劑解決經濟深層次問題的良方。

  習近平指出,在世界經濟充滿挑戰的大背景下,亞太經濟也面臨著諸多現實和潛在的困難和風險。亞太經濟如何保持正確發展方向,如何找到新經濟增長點、鞏固增長引擎地位,值得認真對待和深入思考。

  “面對世界經濟中的激流險灘,亞太這艘巨輪必須校準航向、把好舵盤,亞太各經濟體必須勇於擔當、同舟共濟,努力推動全球增長。”習近平説。

  這其中就包括“供給結構性改革”。習近平強調,亞太在這方面要走在世界前面,努力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路徑。要加快産業升級換代,以科技創新帶動産品、管理、商業模式創新,提高亞太經濟體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共建共用協調、開放、包容的全球價值鏈。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許正中告訴人民網記者,原有的“三駕馬車”單一考慮需求側,已無法發揮其充分作用,如今加大供給側改革,供給、需求共同激發其活力,從而讓 “三駕馬車”切換到到雙輪驅動模式,這與APEC提出的全球價值鏈不謀而合。

  “整個亞太經濟要想走到前面,就要重新調整區域內的價值佈局,尤其是高科技産業的結構分佈。只有實現了供給價值重新佈局,才能真正帶動亞太經濟發展。” 許正中指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