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房産依賴背後是中産階層的“被中産”

  • 發佈時間:2015-11-19 08:46: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乾羽

  瑞信日前發佈的“2015全球財富報告”指出,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中産階層人口,達1.09億名,超越美國的9200萬名中産階層人數。有專家分析指出,中國的中産階層人口或超2億,但中産階層的財富在房産上的配置比例過重,高達79.5%,而金融資産佔比過低,僅有10.8%。

  瑞信財富報告以每人擁有5萬至50萬美元的凈財富,來界定中産階層成年人。這個標準並不算高。如果,一個成年人在一般規格的城市擁有一套住房,這個標準就可以輕易達到。所以,這個標準在發佈後並沒有引起輿論的質疑,也沒有引發公眾“拖後腿”的感嘆——他們覺得按照這個標準,自己的確是屬於中産階層了。這種幸福感似乎來得有點太突然,突然到連躋身其中的當事人,都有些覺得不真實。

  當然,這種不真實不僅僅是一種虛幻的感覺,這種不真實還是一種基於現實的切身感受。標準之外的另外一組數據,能夠揭示這種不真實感的緣由——中産階層的財富在房産上的配置比例過重,高達79.5%。也就是説,報道中用來劃分階層的財富其實是房産,房子甚至是人們全部的財産;如果不計房産的價值,也許很多中産階層還處於負債的狀態,所謂的房奴就是如此。換句話説,雖然從房産的角度看,人們已經很有錢;但是,如果房子是用來自住的,則支撐中産階層門面的財富,其實並不存在。難道,人們會把自住的房子拿來賣錢嗎?如果真的賣掉,是可以過一回名副其實的中産階層的癮,但再想買回來恐怕又會力不從心。

  所以,儘管能夠躋身中産階層會讓人感受到一絲幸福感,但是,仔細琢磨,以房産的方式實現身份的變遷,其實質其實是“被中産”。一來,人們並不想,也無力承受如此高價的房産。房子不是消費的全部,更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因為房子的不可缺少和房價的高企,人們把收入的大部分都投到了房子上。甚至,還要以啃老的方式,透支未來收入的方式,才能勉強買到一套讓自己安居的房子,實現蝸居的夢想。這個代價實在有點大。但有什麼辦法呢?沒有房子就無法在城市安身立命,就無法在婚姻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就無法在孩子的出生入學上提供基本保障。所以,即便房價高到要命,被認為是天價,也只好硬著頭皮、咬緊牙關,買一套房子。

  二來,所謂的房産財富很多時候是一種負擔。從價格的角度看,一套房子的價值確實不低,一套房子可以支撐起一個中産階層。但這又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呢?房子是用來住的,不能拿來投資,不能帶來可支配的財富;為了這套房子,人們省吃儉用降低生活標準,放棄生活追求,同時也放棄了社會參與和責任承擔。這是一個必然的連鎖反應——當所謂的中産階層每天一睜眼都在為房貸而煩惱時,期待他們有多麼崇高的價值追求,期待他們有多麼熱情的社會參與,似乎不太現實。更多時候,人們把理想讓位給爬行,以務實的爬行主義代替務虛的理想主義,最後只能是告別理想。

  因此,以房産論中産,就會存在中産階層的房産依賴症,就會存在事實上的“被中産”——儘管,以房價劃分,很多人屬於中産階層;但是,因為房産透支了人們的財富和理想,很多人反而出現了“被中産”的尷尬。這種“被中産”必然導致中産階層的虛化和“下流化”:所謂虛化是指有名無實,他們的現實表現未必符合社會對中産階層的期待;所謂“下流化”是指被現實所羈絆,在真實的經濟壓力下,階層身份不可避免地向下流動。這種“被中産“對於社會來説,顯然是一個需要重視的議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