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體系問題多 英國面臨“老無所依”?
- 發佈時間:2015-11-19 07:24: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早在4年前,英國就有私立養老院破産導致3萬名住戶居無定所。業內人士如今警告,假如政府不出手相助,這只是英國整個社會養老體系崩潰的先兆。
【全行業崩潰的先兆?】
在2011年,英國最大的私立連鎖養老院機構“南十字星”保健集團宣告資不抵債,旗下750傢俬人護理中心陷入“無主”困境,3.1萬名住院老人和他們的家屬茫然無措。
最後,“南十字星”的幾個競爭對手站了出來,接手這個爛攤子。而如今“南十字星”的悲劇,也許很快會降臨到它們身上。地方財政對社會保健事業長期投入不足,令英國整個養老産業陷入危機。
南十字星破産的直接原因是建設養老設施的物業租金過高,集團所有人欠銀行的抵押貸款利息也讓公司不堪重負。“錢緊”是很多私人護理機構都面臨的問題。“四季保健集團”在英國有470家療養院、超過2.2萬張床位,其母公司是知名投資人蓋伊·漢茲掌門的泰拉公司。
漢茲的投資領域廣泛,曾控股富豪連鎖酒店、奧迪恩唱片、百代唱片等。可他如今日子不太好過,每年虧損數百萬英鎊,債務高達5億英鎊,每年貸款利息5000萬英鎊。今年年底,“四季”還有一筆2600萬英鎊的利息款待付。泰拉公司堅稱它將如期支付,然而這也只能救一時之急。
代表療養機構系統數千名員工的GMB工會負責人賈斯汀·鮑登説:“如果不做點激進的改變,在下一年,你可能會看到幾個類似‘南十字星’的例子。”
代表獨立療養服務機構的行業協會“護理英格蘭”執行總監馬丁·格林則警告,這個行業面臨的危機比鋼鐵業還要嚴重。今年10月,有著百年曆史的英國提賽德鋼鐵廠宣佈倒閉。它所在的濱海小鎮雷德卡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鋼廠倒閉後,該地區更加蕭條。格林説,若是得不到救助,養老院會按“一個月倒閉兩家”的速度崩潰。
【半數療養院半死不活】
療養院系統本是英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的一大支柱,但由於地方政府長期投入不足,療養機構越來越難以負擔護理老年病患的成本。各地療養院收費參差不齊,低則每週350英鎊,高可至750英鎊每週。
根據“地方政府協會”估計,到2020年,社會保健系統的財政投入缺口將達到29億英鎊。雪上加霜的是,明年4月開始,英國將實施“全國最低生活水準薪酬”標準,這將使療養院人力成本在未來5年內增加10億英鎊。
地方政府財政投入不足對療養機構的影響巨大,是因為多數療養院住戶支付帳單時,至少有部分需要仰賴政府福利支出。根據英國醫療保健業市場諮詢機構“萊恩比森”統計,37%的療養院住戶費用全部從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另有12%在政府補貼外外自付部分費用;10%從英國的公費醫療保障體系——國民保健制度(NHS)經費中支出;大約41%是全自費的住戶。
目前,全英超過43萬名老年人居住在各種療養院,約140萬人為療養院系統工作。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間,英國的療養院床位供應量第一次出現下滑。由於總有療養院入不敷出而關門停業,這期間全英減少了3000張療養院床位。
療養服務集團HC-One剛從破産的南十字星那裏接手了250家療養院,當了一回“救世主”。但這家公司的主席沙伊·帕特爾説,療養院系統面臨一場“完美風暴”,亟需大力救助。他援引已遞交給政府的一份行業調查報告,稱全英國半數療養院都有倒閉風險。“如果把基本建設費用和物業租金算進去,我們估計有一半的療養院都處於無法自主存活狀態。一旦實施了最低薪酬標準,有50%的床位都得犧牲掉。”
【養老也分三六九等?】
帕特爾還警告説,財政補助與實際支出的鴻溝,還逼得療養院把老人分成兩個等級對待。
一些私人療養服務企業,如“巴切斯特”和“護理英國”,越來越專注于服務自費住戶。在“護理英國”,自費住戶的比例在一年內從26%漲到32%。這些私立療養院收入更豐,新投資大多進入這類企業。那些依賴政府資助的住戶卻只能住在設施老舊的療養院,因為這些療養院的經營者往往無力支付重新裝修的費用。
帕特爾認為這是種不公平現象:“不能因為你又窮又老,得到的護理就比別人差一級。”
慈善組織“老齡英國”也宣稱,有些療養機構近來重新裝修,新增設施都是針對自費住戶。
據《觀察家報》報道,近來一直有傳言稱,英國最大私立保健服務機構之一的保柏國際醫療保健公司看淡療養行業前景,已準備將旗下280家療養院中的200家轉讓他人。
該公司一直否認有此舉措,但公司總經理理查德·鮑登對政府投入不足確實頗有怨言。“我們和其他同行這些年一直在説,多數地方政府支付的費用太少,大大低於護理老弱人群所付出的實際成本。”過去5年來,地方財政支出的療養院費用減少了5%。
【給醫院不如給療養院?】
療養院入不敷出的窘境不光讓業內人士心急,也引起英國全社會的關注,因為人口老齡化是英國的現實危機。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再過17年,英國65歲以上人口將增加四成以上;到2040年,將有近四分之一人口為65歲以上老人。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今年11月將向議會提交“綜合支出審計報告”,療養服務體系希望借此機會向政府爭取大手筆的救助,以提高地方政府支付療養費用的水準,以及彌補最低薪酬標準實施後增加的療養院人力成本。
地方政府協會的社區福利部發言人伊齊·塞科姆解釋説,在提高療養院公費支付水準問題上,地方政府是“有心無力”。原因在於,“過去5年內,對NHS的財政投入增多了,而對社會保健事業的資助減少了,地方政府很希望能夠投入必需的資源,減少人們入住醫院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家社區裏健康快樂地生活,無奈捉襟見肘。”
為緩解這種窘境,地方政府只能進一步細化嚴化地方政府對老人申請補助入住療養院的審批規程。財政部也承諾撥款53億英鎊,協助NHS與地方政府在老弱患者入住療養院問題上互相支援。
入住療養院前,申請政府資助的老弱病人需等待審批,這段空檔由NHS經費支出其暫時入住醫院的費用。據業內人士説,NHS每年此項支出高達250億英鎊,要是這些款項能直接支付給療養院體系,“南十字星”也許只是個孤例。當然,這只是療養院的美好願望。
英國養老産業上世紀90年代基本上實現私有化,企業逐漸發揮主導作用。它們負責老人的家庭護理與保健,開辦養老院收養行動不便的老人,建立療養院為疾病纏身的老人提供食宿和全天候護理服務。截至2011年,英國有養老院和療養院約1.8萬家,護理機構近6000個。
儘管企業扮演著主要角色,但英國地方政府卻是低收入者養老的“最終付款人”。地方政府的社保部門親自參與一些老年人的家庭護理工作,並擁有和管理少量的養老院。
英國政府鼓勵老年人盡可能在自己家裏安享晚年,事實上大部分老人的確選擇在家養老。但如果老人需要照顧和護理,希望租住老年公寓,或者去養老院生活,而自己又負擔不起開銷,他們通常會找地方政府幫忙,經評估後確定是否有資格申請,再按照收入和資産情況確定是自己付費還是政府資金支援。(沈敏)(新華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