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迷信權威比教材錯誤更可怕

  • 發佈時間:2015-11-19 04:33:32  來源:西安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黃齊超/文陸貞琴/圖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教師施兵“找茬”大學英語教材一事引發廣泛關注。無意間發現一本大學英語教材的錯誤,使得他開始了歷時兩年對大學英語教材的“找茬”歷程。通過查閱100多本教材和資料,他撰寫了一份近30頁的《大學英語教材品質分析報告》直諫教育部。(11月18日《京華時報》)

  施老師甘當教科書的“啄木鳥”,鍥而不捨地尋找大學英語教材中的錯誤,為學生們凈化教科書,令人讚嘆;教育部勇於承認監督工作中的失誤,並責令各出版社更正,也令人欽佩。

  一提到教材,很多網友都認為,教材應當完美無缺,否則,就不具備權威性。可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教材的編審很難確保沒有遺漏之處。更何況,現在大學教材的編審流程遠不如中小學教材那樣嚴格。所以,完美無缺的大學教材僅是一個理想狀態,它的權威性受到挑戰,應是一種常態。從這個角度分析,我們不必對大學教材中出現的錯誤過度地錯愕和憤慨。

  問題是,錯誤擺在那裏,難道其他老師或學生沒有發現其中端倪?這是不應該的現象吧。竊以為,大學教材出錯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師和學生對教材權威的迷信,可怕的是一些教材“啄木鳥”發現了錯誤也不敢質疑,只是裝聾作啞。古語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就是要求我們讀者、學生要敢於質疑,從質疑中學習真知。其實,質疑和解惑的過程就是知識積累的過程。

  中小學生心智不成熟,知識有限,迷信教材,不敢質疑和挑戰權威,這可以理解。大學生正是激情正盛、敢拼敢闖的年齡,若也對教材、權威唯唯諾諾,就不能不讓人憂慮了。大家知道,大學校園應是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質疑精神的陣地,因此,大學生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應是教材錯誤的發現者,發現了錯誤不敢提出來,一味地迷信教材,一味地拘泥所謂的權威,必然故步自封,還談何進步與創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