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駝”神奇:長50米 腳96隻
- 發佈時間:2015-11-18 14:09:16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週一早高峰,新三元橋上,已一如往昔的車來車往,只有一個高大的吊車還靜靜立在一旁,似乎在提醒過往的人們,這裡剛剛進行過一場熱火朝天的“修橋大戰”。住在附近一家快捷酒店的中國著名橋梁專家、北工大教授高徵銓起床後又去三元橋轉了轉,之後才安心回家休息。
三元橋大修,無疑是剛過去的週末裏,本市最引人關注的新聞。此次經過千余名交通人43小時連續緊張施工的大修工程,在大城市重要交通節點上一次性完成了大型橋梁的整體置換架設,在國內屬首次、在國際上技術領先。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表示,我們成功地運用千噸級馱運架一體機實現了1350噸橋梁整體換梁,創造了新的北京建橋速度。
遭遇“波折”但不負眾望
談到此次三元橋大修,不得不提的是遭遇到了一個“波折”。高徵銓教授感慨地説:“當時工程開始後拆除兩邊舊梁進展順利,但中央舊梁狀況比預想的整體狀況要差,整體性嚴重不足,經馱梁車試頂後難以整體安全托出。安全第一啊,當時有人很倔強地表示‘我能行’,可以用‘神駝’托走整體的舊梁,但是我們的相關領導還是下命令了,不能讓改造工程走向不可控態勢。我們不少現場的專業人士都眼含熱淚,很受打擊。我就很想安慰大家,梁不好啊,不怨你們。”
“為確保工程實施的安全性,施工方決定啟動預案,對舊橋就地拆解,新梁馱運就位仍按原方案進行。”市路政局副局長侯小明最終拍板。高徵銓教授告訴記者,熬到14日中午,舊橋順利拆分成27塊,我才回附近的快捷酒店睡了三個小時,便又回到施工現場。“吃飯?誰還有心思吃飯,吃什麼都不香了,就吃了幾口速食麵。”當時堅守現場的5位橋梁專家,年紀最小的63歲,最大的75歲,都毫無怨言在這裡奮戰著。最終,“神駝”發力,不負眾望架起嶄新橋梁。
“神駝”風采:換橋功臣
完成這次三元橋大修任務的關鍵“功臣”,就是具有“神駝”美稱的國産“馱梁車”,它是集機械、電子、液壓技術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設備,在北京昌平“出生”。
高徵銓教授告訴記者:“之所以下定決心造出它,還要追溯到2011年西關環島那次橋梁大修前夕,交通部門決定要採用新工法最大限度減少斷路時間,於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美國人創造的SPMT (自行式運輸機械,Self-Propelled Module Transporters)。本來北京市政路橋管理養護集團想花三四千萬去買美國的運輸車,但當時的我國‘交通工程之父’、交通工程專業奠基人任福田教授堅決支援我們要嘗試用新工法,應該在SPMT的基礎上創新。”
本市交通部門決策再三,終於決心於2011年自行研發自己的“馱梁車”,“和美國不同的是,他們的‘馱梁車’不是一體的,我們決定要獨立研發製造一體的,也就是在拖車上加永久性千斤頂,這個任務交給了市政路橋管理養護集團。”
“神駝”模樣:長有96個“輪胎腳”
決定之後,養護集團推出了中國橋梁與結構學會高級工程師任自放擔任領頭羊,組建團隊,用九個月就造出了國産“神駝”, 其由兩台SPMT設備通過模組車組成,每台模組車有6個獨立單元模組。這個大傢夥縱向爬坡能力5%,橫向爬坡能力2%,空載時速6公里/小時,滿載時速3公里/小時,車體與千斤頂一體,整體可靠性更好,且有一定的可拆卸靈活性,寬度3米2,符合白天上高速路行駛的能力,轉運也相對方便,外國産品不具備這個能力。而價格方面,不算後期服務費之類,也至少比美國同類産品便宜二分之一。
前天下午,從事橋梁工程20年的專家、三元橋改造工程項目總工程師盧九章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有了我們中國産的這個馱運架一體機為強勁對手,美國的SPMT雖然積極來我國推銷,但始終難以打入我國市場。“我們在西關環島第一次使用馱運架一體機時,贏得了美國同行的尊重,他們還特意飛過來到現場‘觀看’,對其感嘆不已。這次三元橋大修,改造升級後的它自重達216噸,全長50米,寬5米,共有輪胎96隻,總體起升能力2000噸,可實現0°至90°角轉向。為確保馱運就位控制在20毫米範圍內,我們還採用了GPS、北斗及鐳射循跡定位系統等先進設備。”
“神駝”:創造“北京水準”
盧九章總工介紹説,其實,國外發達國家在2000年以後,就相繼開展了橋梁快速施工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國外多家世界著名大型機械製造商依託其強大的研發和生産能力,在SPMT的基礎上,研發大型專用馱運設備,進行了多座橋梁的改造工程,歐美各國應用日廣,尤以美國應用最多,至2011年底他們已完成100多座橋的施工。
橋梁快速施工技術以SPMT為核心設備,對橋樑上部結構進行整拆整建,是該工法中最創新、最快捷的一種,稱為橋梁整體置換技術。採用自我研製的設備可以極大地降低整體費用,且後期服務方便,可持續發展能力強。隨著國家大規模建設高峰的過去,橋梁改造將迎來高峰,我們的“神駝”創造了新的“北京水準”、“中國水準”,為橋梁的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和解決途徑,是個劃時代的“作品”,該技術在北京的成功應用和推廣將對全國具有示範作用。本報記者孟環 J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