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麗鄉村帶來蝶變效應

  • 發佈時間:2015-11-18 07:34:35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周者軍

  正在進行的第二屆“絢麗甘肅·美麗鄉村”評選活動中,康縣城關鎮鳳凰谷、白楊鄉桂花、望關鎮沈灣等7個村入圍,全省各縣區入圍的村莊中,康縣最多;在10月底結束的第三屆“中國最美村鎮”評選活動中,康縣王壩鎮大水溝村和陽壩鎮分別榮獲尋夢·2015年中國最美村鎮文化遺産獎和産業富裕獎;今年8月,康縣代表我省參加了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文化部在康縣召開了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研討會……

  作為有著4.8萬貧困人口的康縣,一時間成為關注的焦點。之所以如此,得益於康縣依託良好生態優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以農村文化建設為引領,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增加群眾收入、加快脫貧致富的重要措施,在山大溝深的貧困地區探索出了文化旅遊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康縣模式。據介紹,2014年,康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3730元。

  美麗鄉村遍地“開花”,繪就新農村建設新畫卷

  初冬時節,沿著平整的水泥路走進康縣銅錢鄉羅坪村,一座座白墻青瓦的房屋散落在半山坡上,房前屋後是核桃、板栗等經濟林。站在村後一塊突兀山石處修建的涼亭裏,放眼望去,山間層林盡染、河谷溪流潺潺,如山水畫一般。

  村委會主任羅彩花告訴記者,如果不搞美麗鄉村建設,村裏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美景。羅坪村是康縣已建成的236個美麗鄉村之一。

  康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6.7%,目前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45個,貧困人口4.8萬。從2011年開始,康縣針對全縣80%以上的群眾居住在深山峽谷及林緣地區,災後重建房屋與危舊房屋混雜,群眾生活環境臟、亂、差的實際,圍繞房、路、水、電、産業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轉3版)

  (接1版)按照基礎設施配套化、經濟發展産業化、村容村貌園林化、家庭院落花園化、村風民風和諧化、管理機制長效化的“六化”建設標準,全面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特色惠民工程。

  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告訴記者,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全縣350個村統一規劃、分年建設、整體推進,一張藍圖繪到底,通過“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辦法,把農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扶貧開發、以工代賑、造林綠化等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向美麗鄉村建設,並按照“不砍一棵樹、不埋一眼泉、不毀一株草、不挪一顆石,把每一個村作為一個旅遊景點來設計,把每一戶都作為一個小品來改造”的理念,對村莊進行精心打造。

  5年時間,康縣整合各類項目,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2.8億元,撬動信貸資金2.6億元,把農村交通、飲水、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和重點,基本實現了“五通”(通車、通水、通郵、通電話、通電視)和“五化”(道路硬化、村容凈化、家庭美化、四旁綠化、屋室亮化)和“五有”(有廣播電視室、文化圖書室、衛生室、購物網點和活動場所)。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生態旅遊型、古村修復型、産業培育型、環境改善型、文化服務型等不同類型的美麗鄉村236個,佔全縣所有行政村的67%,3.4萬戶群眾實現了安居樂業之夢,佔全縣農村總戶數的72.3%。

  豆坪鄉西溝村是康縣較為典型的貧困村。去年以來,康縣拓寬硬化了西溝和周邊成溝、黑竹等村的通村公路,並整合資金對群眾危房進行了改造,建設了黨員活動室、停車場、休閒廣場等公共設施,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村莊變美激發了群眾的發展熱情,西溝村調整産業結構,大面積種植蔬菜,成為豆坪鄉有名的蔬菜專業村。

  和西溝村一樣,康縣越來越多的村莊、鄉鎮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帶動下,産業得到優化升級。現在,銅錢鄉羅坪村的整村魔芋種植,陽壩鎮、兩河鎮、白楊鄉的茶葉産業,望關鄉、平洛鎮的萬畝核桃林帶,豆壩鄉的高山蔬菜等都已成了當地村民致富的主導産業。全縣農業特色産業基地面積達到100萬畝。

  鄉村旅遊蓬勃發展,貧困群眾增收有了新途徑

  雖是冬日,走進康縣城關鎮美麗的鳳凰谷村,只見清澈的小溪穿村而過,溪邊的農家小院掩映在黃葉婆娑的樹林中。在風光如畫的村落裏,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或品農家飯,或在農家客棧小憩,或漫步在村間小道,盡情享受世外桃源般的農家生活。

  “雖説是淡季,可我們村農家樂的生意依然不錯,每天仍有五六撥客人。”鳳凰谷村旅遊公司經理史得意自豪地説,立冬前,到村裏考察、攝影、寫生、觀光的客人特別多。“鳳凰谷村有今天,主要是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蝶變效應。”

  立足豐富的生態資源、旅遊文化資源和美麗農村建設成果,康縣堅持“一鄉一景、一村一品、一品一韻、一家一特”的思路,圍繞體現鄉村田園、鄉村生活、鄉村文化、鄉村民俗和鄉音鄉愁,大力發展生態養生鄉村旅遊業,全面推動旅遊扶貧工作,以旅遊示範村和示範戶建設為載體,在全縣選擇12個鄉鎮、36個村的123戶有建設條件的農戶,開展了以創建123張床位的“十村百戶千床”工程,不斷拓寬貧困村增收渠道,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目前,全縣累計建成旅遊扶貧村6個,打造生態旅遊專業村50個,農家客棧105戶,發展旅遊專業合作社(公司、協會)3個。通過農家客棧、旅遊專業合作社、旅遊商品生産加工專業戶的帶動,直接從事鄉村旅遊的人數達到1320多人,間接從事鄉村旅遊的人數達到3190多人。農民通過辦農家樂、農家客棧、售賣土特産、手工製品等,收入明顯增加。

  康縣縣長文元旦告訴記者,靠美麗鄉村的吸引,全縣旅遊接待人數由2012年的63萬人次增長到2014年的99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由2.94億元增長到5.14億元。今年“十一”長假期間,全縣共接待遊客10.2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15萬元,同比均增長62%以上,其中鄉村旅遊接待人數6.12萬人次,鄉村旅遊收入達到1224萬元。

  在鄉村旅遊發展的帶動下,農村村容村貌和群眾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生産生活方式和環境衛生條件得到大幅度提升。

  憑藉美麗鄉村和鄉村旅遊這兩張靚麗的名片,康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度提升,僅去年以來,國家有關部委和陜西、四川、寧夏、青海、湖北、廣西等6省區30多個市州150多個縣區6000多人到康縣參觀、考察、學習。

  農村文化落地生根,農家幸福指數芝麻開花節節高

  上百年的老宅、磨苞谷的老磨坊、古老的造紙術,還有村史館內收藏的十六代人的家譜祖訓、收莊稼時的嚎筒、養蜂用的蜂鬥……走進康縣白楊鄉朱家溝村,一件件農村生産生活中的老物件,讓人真實地體驗到了朱家溝村的歷史變遷。

  這樣的場景在康縣王壩鎮大水溝村、長壩鎮花橋村等30多個村同樣出現。

  近年來,靠美麗鄉村逐漸富起來的村民,不斷以鄉村文化建設來增加美麗鄉村的內涵,每個村都精心複製和還原了農耕文化、傳統文化實物,收集村莊大事、舊時器物,尋訪家訓家規,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村史館。

  “貧困村實現脫貧,不光村子要美麗、收入要增加,村子的文化也很重要,有了豐富的精神生活,村民的幸福指數才算真正的高。”康縣文體局局長鞏林告訴記者,近年來,康縣在大力推進扶貧攻堅的過程中,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精耕“文化沃土”。

  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康縣堅持突出地方特色,積極引導各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培育打造以梅園溝景區、百公里生態風情線等為主體的生態旅遊文化,以古道古鎮、古橋古廟等為主體的茶馬古道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男嫁女娶、霸王鞭、鑼鼓草等為主體的民間民俗文化,按照生態旅遊、傳統民俗、紅色文化、休閒健身等不同類型,適宜舞臺的建舞臺、適宜廣場的建廣場,分片分區域按類別因地制宜改造建設。

  大南峪鄉的“開心驛站”舞蹈隊、陽壩鎮油坊壩村的梅園神舞舞蹈隊、王壩鄉王壩村的棒棒鞭演出隊、豆坪鄉豆坪村的嗩吶演出隊等民間自辦文藝社團,堅持常年活動演出,發揮本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傳統優勢。

  不同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在鄉村爭奇鬥艷、各展芬芳,並得到活態的傳承、創新,形成了廣大群眾能積極主動參與、樂於表現的良好氛圍,沉甸甸的“文化果實”讓村民越來越強地感受到社會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幸福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