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更美 更富 更文明——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綜述

  • 發佈時間:2015-08-11 11:16: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現代化的腳步不斷加快,傳統的鄉村記憶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城鎮化進程中,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鄉村的未來又在哪?

  當我們走進浙江,看到那些散落在青山秀水間的村莊,看到那些乾淨整潔並配有污水處理設施的庭院,看到那些被充分尊重和保護的古村落,看到那些在家門口“有工做”的農民,就會找到答案。

  10多年的努力,從示範引領,到普遍推進,再到深化提升,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地推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深入,從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起步,不斷拓展建設內容,形成了整體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格局,終於將臟亂差的農村,變成了更漂亮、更文明、更富裕的“美麗鄉村”。

  從環境改造開始

  8月1日,天氣異常炎熱,坐落在莫幹山腳下的德清縣武康鎮五四村卻是一副清爽的模樣。村道兩旁高大的水杉撒下一片陰涼,農戶的庭院裏也多綠意盎然。更重要的是,不管走在哪,都是乾乾淨淨的。

  “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廚余垃圾收上來就運到垃圾利用站做成肥料,這些塑膠棚裏種的蔬菜有些用的就是這些肥料。”村支書孫國文帶著記者來到離村委會不遠處的村垃圾資源化利用站,“以前的五四村也是垃圾遍地,一到下雨天,污水淌得到處都是,現在都集污納管,城鄉一體化集中處理了。”

  這些變化都源於2003年開始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

  浙江首先把農民反映最強烈的環境臟亂差問題作為突破口,逐步推進了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推行“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模式,推進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清理露天糞坑,改造簡易戶廁,推行統一進廠處理、村域生態處理等污水處理辦法,提高農村污水達標排放率。

  在這場鄉村整治的過程中,浙江充分尊重農村情況千差萬別的現實,從第一次“千萬工程”現場會開始,就提出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而是把編制村莊佈局和建設規劃放在首要位置,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照“培育中心村、保護文化村、搬遷高山村、改造城中村”的思路,確定了200個省級中心鎮、3468個中心村、1.6萬個保留村和1122個歷史文化村落的村莊佈局。在此基礎上,又因村制宜,分類編制村莊建設規劃。

  為了保證資金投入,10多年來,浙江省投入村莊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約為1500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資金佔比達45%,省財政每年還安排1個億的資金用於美麗鄉村創建的以獎代補。按照“村莊整治建設的點定在哪,相關部門的項目和資金配套就跟到哪”的思路,大力推進各方面工作和服務向農村延伸。

  除此之外,浙江還建立了長效保潔機制,推行了“村集體主導、保潔員負責、農戶分區包乾”常態保潔制度,建立了政府主導、集體與農民共擔的保潔經費籌措機制,開展“庭院、村莊、道路、河道”等點線面結合的綜合保潔工作。

  正是由於抓住重點、有序安排、資金保證、制度支援等幾大方面有效推進,加上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到2014年底,浙江全省97%以上的村實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80%以上農戶實現無害化衛生改廁,36.5%的村實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農戶受益率80%以上),94%的建制村完成了村莊整治建設,已有46個縣(市、區)成為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開創了中國特色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格局。

  由淺入深持續推進

  繞過美麗的鳳凰水庫,開車行不多遠,便到了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

  順著地勢而上的古老的街巷裏,小水渠裏的水清清的,沿著每戶農家的房檐緩緩而過。一間收拾整潔的堂屋門口,兩位上了歲數的村民正在清洗剛摘下來的觀音柴的葉子,準備做觀音豆腐用。

  “老百姓洗菜、淘米,都可以用這些水,很乾淨。”村婦女主任葉牡丹跟記者説。

  水是萬物之源。對於鄉間的人們來説,又是何等重要。然而就在兩年前,新光村的水卻少得連腳都洗不成。

  “一個總共不到200戶的小村莊,水晶加工點就有300多個。一邊磨一邊用水沖,磨下來的粉末就順著這些小渠流到河裏去了,水都是白色的。”村裏一位老人對記者説,“你看這些老房子,原來都是加工水晶的地方,墻壁上全是白白的粉末。現在村裏一戶水晶加工點都沒有了,水也變清了,大人孩子也敢下河洗澡了。”

  美麗鄉村建設涉及方方面面,顯然不是搞搞衛生那麼簡單。它還關係到很多人的生産和生活,以及一方産業的轉型升級。浙江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美麗鄉村建設也正是這樣一個由點及面、由淺到深的過程。

  2013年,浙江省正式啟動了“五水共治”(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抓節水)行動。這也是浙江省全面治理環境、倒逼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舉措。

  作為重點突破首要任務的“治污水”,主要先從“清三河、兩覆蓋、兩轉型”做起。清三河就是重點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兩覆蓋就是力爭到2016年,最遲到2017年實現城鎮截污納管和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基本覆蓋;兩轉型就是抓工業轉型和農業轉型。

  浙江治水首先在浦江撕開了一個口子。這個江南小縣,域內溪流眾多,曾以水清揚名。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水晶加工、絎縫、挂鎖生産集散地的形成,遍佈全縣的小作坊將浦江縣的一條條清流變成了“牛奶河”“臭水河”。老百姓對此怨聲載道,而另外一面,全縣38萬戶籍人口中,就有20萬人與水晶産業鏈有關。

  “中看”還要“中用”

  8月2日,記者在安吉縣天荒坪余村見到了胡加興,他從自家開的農家樂裏取了一杯“六月霜”熬的涼茶給記者。

  “以前村裏炸山採礦,辦水泥廠,門窗關著屋裏都一層灰,好幾個村都受到污染。而且水泥廠對人身體傷害也比較大,每天下班回來就跟從煤窯爬出來似的。”胡加興告訴記者,2008年余村借助縣裏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率先建成精品村,水清了,山綠了,他就試著買了50條橡皮艇開始做鄉村漂流,沒想到下水沒幾個月,就引來上萬名遊客。去年,營業額竟達到了220多萬元。

  美而不富不為美。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中,浙江始終考慮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作為美麗鄉村發祥地的安吉縣,便是第一個推行“經營鄉村”的縣。

  2010年,《安吉經營鄉村行動計劃》出臺。在這個計劃中,安吉準備創建成為全國第一個縣域4A級景區,産業上創新實現一産“接二連三”“跨二進三”發展模式,以鄉村休閒旅遊産業發展為突破口,實現産業聯動、城鄉互動,最終實現“園區變景區,産品變禮品,農民變股民”。

  “經營鄉村”讓農村發展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思路,找到了辦法。2014年,僅農家樂旅遊一項,安吉就接待513.4萬人次,旅遊收入11.4億元。農家樂的發展,還有效帶動了一批如安吉白茶、高山蔬菜、蠶桑、特種水産養殖等農業基地和加工企業的發展,促進了筍幹、高山蔬菜、山核桃、板栗等系列農副産品的銷售。

  除此之外,綠色産業産生的聚合效應也逐漸顯現,全球首個域外凱蒂貓主題樂園和樂翻天歡樂風暴入駐安吉,並於2015年7月相繼正式營業。“大年初一”風景小鎮、省自然博物館、上海電影集團影視文化産業基地、戛納電影城等一批項目在安吉落戶。

  如今,浙江的美麗鄉村已經由“經營農村”向品牌建設轉變。

  目前,浙江各個縣市基本都有品牌命名。如陽光溫嶺、金色平湖、自在舟山、瀟灑桐廬、人間仙居、幸福長興、秀山麗水、田園秀洲等等,不一而足。縣以下的鄉鎮、村也不甘落後,紛紛委託專業機構進行品牌建設。臨安市28個精品村各有不同稱號,如板橋鎮上田村是“茶香竹海、文武上田”,天目山鎮天目山村是“大樹王國、天目人家”,讓人對其特色一目了然。

  在品牌引領下,各縣市結合自身特色資源,進一步對産業發展作出戰略選擇。如在杭州,西湖休閒觀光、余杭鄉村旅遊、富陽運動休閒、臨安農家避暑、建德養老保健、桐廬古風民俗、淳安運動度假等各有特色。

  數據顯示,浙江自2006年建立農家樂休閒旅遊統計制度以來,遊客接待量和營業收入已連續9年保持在23%以上的高增長率。去年,浙江近1.5萬家農家樂經營戶,共接待遊客1.75億多人次,營業收入超175億元,成為浙江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産業。

  “鄉關何處是,兩槳橋頭渡。千古江南,怡情處,碧泉幽谷,稻香小路。”從鄉村環境的初步整治,到美麗鄉村建設,到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再到“鄉村經營”走向品牌經營。浙江的鄉村在留住了綠水青山,打造了乾淨整潔的環境基礎上走向了經濟發展、農民幸福的康莊大道。

  這樣的鄉村,讓城鄉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陣痛是難免的。最終,浦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了水晶加工點1.9萬多家,全縣水晶加工戶從兩萬餘家減至1300多家;關停印染、化工、造紙等污染企業300多家;規模養殖場實現畜禽排泄物100%零排放和全利用。全縣462條“牛奶河”、577條“垃圾河”、25條“黑臭河”徹底消滅。

  在浦陽江治水探索和各地治水初步實踐的基礎上,2014年,浙江“五水共治”攻堅戰在全省全面打響。

  整治河道,領導挂帥。全省大到八大水系,小到村前溪溝,條條河流都有各級幹部擔任“河長”,並公示接受群眾監督,治水責任落實到市、縣、鄉、村、戶各環節,形成從水中到岸上,從保護到建設,從政府到百姓的立體化、全覆蓋、兼顧當前和未來的治理格局。為保證治水資金,2014年省財政投入資金達90多億元,積極發動各地“五水共治”捐款近20億元,除此之外還把大幅削減“三公經費”省下來的錢全部用於治水。

  2014年底,浙江提前消滅6500公里垃圾河;累計完成黑臭河治理驗收4660多公里。浦江等9個縣(區)成為全省首批“清三河”達標縣。

  留有自己的文化與味道

  永嘉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在楠溪江流域散落著200余座古村落。對於這些古村落,這些年累計投入搶救性資金兩億多元、拉動社會投入3億多元,打造成了“沒有圍墻的博物館”。邁進這孕育著鄉土文明的土地,邁過老屋裏那高高的門檻,感受著歷史與田園交互的味道,總能收穫一份寧靜與安詳。

  農村之所以為農村,不僅因其與城市相比,農村具有獨特的居住形態,更在於其具有特色鮮明的農村文化。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浙江在加快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讓農民過上高品質現代化生活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鄉村的歷史文脈和自然景觀,保持鮮明的鄉村特色、獨有的文明傳統和傳統“DNA”。

  浙江首先掌握了全省971個歷史文化村落的基本情況。其中古村落690個,自然生態村落136個,民俗風情村落145個。緊接著出臺了《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若干意見》,制定了《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條例》。2013年以來,浙江每年啟動43個保護利用重點村和217個保護利用一般村,按照“一年成形、二年成品、三年成景”的工作要求,紮實推進項目建設。

  浙江還專門制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資金、土地扶持政策,對重點村,分別給予每村500萬-700萬元的資金扶持;對一般村,根據實際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據統計,2014年浙江省、市、縣三級用於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專項資金就達9.29億元。明確各地當年可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以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優先滿足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實際需要,對重點村,省裏每村給予15畝建設用地指標支援。

  政策就是杠桿。浙江的這些舉措明顯地扭轉了歷史文化保護的被動局面。原來未加珍視,甚至棄如敝履的歷史文化,特別是一些古村落、古建築,一夜之間成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隨著一批批依據山川地形、日月風水、文化取向而佈局的村落型制得以保全;隨著一批批規模龐大、型制複雜的祠廟殿宇,巍峨高聳的門樓,參差有序的馬頭墻得以修復……浙江的美麗鄉村,真正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味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