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人民幣“入籃”將讓國人消費、投資更有底
- 發佈時間:2015-11-17 10:13:09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曲哲涵 吳秋余
“我記得在2001年,16元人民幣才能換1英鎊,勞務派遣一年間,每次花錢我都忍不住在心裏打算盤:這東西得值多少人民幣?一不小心花多了,心疼啊!如今9.6元人民幣換1英鎊,人民幣更值錢了,加上收入高了,出一趟國花錢不再摳摳索索的了。”提起人民匯率變化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北京某企業員工程先生如是感慨,認為人民幣走強,不僅提高了民眾的消費能力,也影響心理體驗,説白了就是讓人“心裏更有底”。
本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董會將開會最終決定人民幣能否“入籃”,而一旦成行,這也將深刻影響普通民眾海外購物、求學、投資等諸多行為。
對於個人和企業來説,強勢的人民幣自然會提高其購買力。比如,2012年1加元兌人民幣6.4元,目前1加元兌人民幣4.8元,意味著在加拿大置業的成本比2012年下降了25%。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認為,人民幣升值對居民生活最明顯的影響,就是進口商品、旅遊購物、留學和海外置業等成本大幅降低。過去20年間,從全球來看資産收益最高的幣種是人民幣。
對於這一點,那些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感受最明顯。當然,這背後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有力支撐。
國際上一些國家曾出現的匯率大幅波動,對民眾生活産生了嚴重影響。比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泰國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泰銖1年內貶值60%,造成國內政治經濟動蕩,56家銀行破産,股票市場狂瀉70%。泰國人民的資産也大幅縮水,生活水準下降。
我國自2005年7月21日啟動匯率市場化改革,實行以市場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之後於2007年5月、2012年4月、2014年3月逐步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放開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格與當日中間價的波動區間。
今年8月中旬,匯改再邁一大步——人民銀行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報價機制,將中間價的確定以收盤上一日的收盤價為基礎。隨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較大幅度波動,讓很多有著海外購物需求的人開始關注起匯率波動。
8月中旬的人民幣匯率波動,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機制的調整,即我們在匯改前盯緊美元、“追隨”其升值而積累的中間價扭曲,和貶值壓力的一次釋放。目前偏差調整已基本到位,調整之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
總的來看,人民幣匯率已經進入基本合理的區間,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呈現雙向波動的特點,單向升值的可能性很小,也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
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匯率的小幅波動將成為常態,讓普通百姓不必為匯率的日常漲跌過度擔憂。
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縱深推進、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境內居民在“國際化大籃子”裏進行資産配置的需求日益強烈。銀行機構跨境結算類、外匯類、外幣理財類、融資類、全球資産配置等出國金融産品業務增長迅猛,居民“全球理財”的熱情可見一斑。
目前,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在境外投資已經常態化,個人可通過購買銀行和基金理財産品,間接投資境外資産。
今年10月31日上海自貿區也正式推進研究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境外投資試點,允許滿足一定條件的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股票、債券,購買保險或進行置業,突破目前每人每年5萬美元的匯兌限額。
專家預估,如該項目在全國推廣,將釋放大量國內財富,可用於投資海外股票、債券、共同基金、金融衍生品、房地産等資産,加速外匯投資多元化。
未來要看中國人在全球配置財富的能力,人民幣匯率是很重要的因素,並最終取決於我國經濟的發展前景。
人民幣國際影響力增強不僅讓百姓“走出去”花錢硬氣,也吸引更多國際財富“快到碗裏來”。就像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惠及當地投資者一樣,讓國外企業以人民幣標價來我國上市,讓中國投資者分享這些企業成長髮展的果實,這樣的願景在為時不遠的將來有望實現。
(作者為人民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