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法國恐襲警示重建全球秩序觀

  • 發佈時間:2015-11-16 09:08:00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全球秩序觀需要重建,不設立反恐雙重標準,不借人道主義為名實施沒有授權的軍事干預,是起碼標準。如此,異質文化和文明才可能共處,法國恐襲式的悲劇才有望不再反覆發生。

  法國當地時間13日晚的恐怖襲擊,讓歐洲中心地帶經歷了二戰以來最血腥的驚魂之夜。巴黎檢察長莫蘭15日確認,恐怖襲擊目前已造成至少129人死亡,352人受傷。“法蘭西之殤”震驚全球,國際社會同聲譴責。歐洲一些國家已開始拒收難民,令“申根協定”部分失效。這次駭人的恐襲事件,不僅讓人們感受到心靈上的傷痛,也在不同層面引發了人們的反思:面對恐怖主義,安全秩序何以蒼白無力?異質文化和文明能否共處?

  表面看,法國恐襲的原因極其明瞭。事件發生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宣佈對這起事件負責,以報復“法國對IS進行的空襲和對先知的侮辱”。自9月以來,法國針對敘利亞境內的IS目標實施了空襲。11月,法國總統府又宣佈將再次出動“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打擊IS。伴隨法國軍事干預升級的是,近期IS的勢頭由盛而衰。設于敘利亞北部的伊斯蘭國“首都”拉卡,成為西方聯軍空襲目標,庫爾德族武裝力量連續奪取了拉卡和伊拉克石油重鎮摩蘇爾之間的公路和航空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IS確有針對法國實施不對稱戰爭以進行戰略遏制的動因。

  然而,法國恐襲背後,還有比恐怖主義實施報復更複雜的構成因素,否則,無以解釋為什麼從《查理週刊》到此次血腥事件,法國在短短10個月內連續遭遇恐怖襲擊。自社會黨上臺以來,法國對穆斯林等非主流文化採取了包容態度,法國擁有全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伊斯蘭教學術中心和最大的穆斯林社區。儘管法國的“穆斯林色彩”與極端原教旨主義、與IS不可相提並論,二者甚至格格不入,但在客觀上,也産生了極端宗教勢力的滲透空間。這是不可忽視也是最值得深思的因素。

  為什麼歐洲最具包容性的社會,不能避免恐襲之痛,反而增加了遭襲概率?一些人將此視作不同宗教、文明難以相容的證明。這是尤其值得警惕的。實際上,包容性不會增加恐襲的機會,但傳統的秩序觀和短視的政治運作卻可能削弱包容性的安全價值。

  歐美主導的全球秩序觀建立在歐洲的維也納體系和美國的威爾遜主義基礎上。有研究一針見血指出,這種秩序觀實際上是以財産權為主要內核的,在國際上就是維護貿易和戰略特權。這一秩序觀不能應對千差萬別的文化和文明差異,反而會擴大這種差異。從中東北非劇變到敘利亞,事實一次次證明,舊的秩序觀不僅沒有消除博弈,反而加劇了博弈,不僅沒有消除敵對反而培養了敵人。

  沒有任何宗教和文明支援恐怖行徑。法國恐襲是所有文明的共同傷痛。恐怖襲擊不應成為宗教、文化、文明間割裂的理由。而從打擊、消滅恐怖主義出發,法國恐襲提醒我們,不僅在社會層面要更加包容,在全球秩序建設層面,更須如此。全球秩序觀需要重建,不設立反恐雙重標準,不借人道主義為名實施沒有授權的軍事干預,是起碼標準。如此,異質文化和文明才可能共處,法國恐襲式的悲劇才有望不再反覆發生。(徐立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