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慧科教育:用共用經濟思維改變教育

  • 發佈時間:2015-11-13 00:32: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記者 李崢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何讓更前沿的科技知識走進更多的高校課堂,培育更多人才?”過去五年,歸國創業的慧科教育集團創始人方業昌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五年間,慧科教育從一家初創的教育科技企業,轉變為持續盈利且受到阿裏雲、IBM、亞馬遜AWS等“巨頭”追捧的“教育航母”。

  如何在被認為是“紅海”的線上教育市場發現新空間?如何讓“網際網路+”給教育産業帶來改變?又如何給雙創、“共用經濟”等探索找到教育領域新樣本?慧科教育集團探索出了自己的成長路徑。

  與高校深度合作培養人才

  11月的北京氣溫逐漸走低,方業昌和慧科教育團隊的熱情卻持續升溫。他們正準備著集團成立五週年的戰略發佈會。

  相較于五年前,慧科教育集團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最顯著的變化是他們的服務已經走進全國500余所高校的線上與線下課堂,並成功與高校合作培養一批服務大數據雲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人才。

  而就在此前不久,阿裏雲、慧科與國內多所頂級高校聯合在北京宣佈啟動一項旨在培養中國“大數據科學家”的教育項目。培養人才也被認為是決勝大數據、雲計算時代的關鍵一步。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加入這項計劃,這些高校將在慧科教育集團及阿裏雲的幫助下,開設阿裏雲計算與數據科學方向專業,培養和認證一批雲計算和數據科學人才。

  方業昌介紹,到目前,慧科教育已經與全國15所985院校達成類似專業共建的深度合作,這一規模還在快速增長。高等教育為什麼會選擇牽手市場力量培養人才?高校與市場機構合作的熱情來自哪?

  “傳統IT教育很難將前沿技術和教授的知識結合起來,培養人才很難及時與産業接軌,通過合作辦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前沿的專業教育。”北京航空航太大學軟體學院院長孫偉説。

  北航軟體學院畢業生、創業公司“會會”創始人李翔昊也對此深有感觸,他説,高校培養的軟體工程師很難適應當前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瞬息萬變的産業需求。“最好的經驗必然來自於BAT這些市場一線。”

  正是這一點細緻的觀察,讓身為北航校友的方業昌萌發了創業的想法,並於2010年創立慧科教育。他們所做的,就是把行業內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轉化為系統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推廣進入高校,並以網際網路等形式完善高校創業創新教育。

  方業昌形象地説,慧科教育創業以來的核心業務就是把如阿裏雲、IBM、亞馬遜AWS、百度等領先的行業“原材料”,通過“中央廚房”烹制,更及時地端給“顧客”——高校學生。

  “這只是慧科教育集團生態的一部分。”方業昌説,公司從一開始就探索的路徑實際上是對線上教育這個産業的再度挖掘。

  2010年,國內網際網路線上教育市場上,如新東方這樣的巨頭品牌已經將市場劃定,涉及嬰幼兒教育、K12教育、語言培訓、電腦培訓等領域的企業也逐步劃定自己的地盤。“要想生存就要找到自己的一個模式,慧科教育從一開始就決定要以‘城市包圍農村’的方式,闖出自己的生存空間。”方業昌説。

  “於是,創業的前三年就專心做一件事,就是不斷探索這個模式的可行性,讓慧科教育與高校深度合作的模式得到驗證。”方業昌説,慧科教育在2010年首先與北航軟體學院招收了聯合培養“移動雲計算方向軟體工程碩士”68人。

  慧科教育的模式成功與否,首屆培養的高校學生成長與就業成為關鍵。方業昌開啟三年的焦慮等待。

  這68名被慧科教育和北航視作“黃埔一期”的學生在2013年交出畢業答卷:68名畢業生55%從事軟體開發工作,15%從事項目管理工作,還有部分從事了國內極少的雲架構工作。畢業時60%的學生月薪超過1萬元,10%月薪超過3萬元,此專業在職班學生年薪最高可達100萬元以上。

  良好的就業前景與前期的教育模式創新密不可分。方業昌和慧科教育所探索的“烹鮮秘方”發揮了作用。

  “這就好比我們端出一盤美味的紅燒肉,廚房對菜式的研製、烹制這道菜的過程,以及提供的服務就是慧科教育的生存空間,也是我們的獨特模式。”方業昌説,創業積累的這個做菜的“手藝”和服務正壯大公司的版圖。

  打造教育産業的網際網路“生態圈”

  近期,慧科教育集團宣佈剛剛完成最新一筆規模達到3億元人民幣的融資。這背後是慧科教育集團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持續盈利能力得到市場認可。調查發現,方業昌與慧科教育集團在過去五年的探索,最關鍵的突破便是通過模式創新,維持持續盈利與業務擴展。

  然而,持續盈利在網際網路線上教育這個領域並不容易。

  方業昌回憶,剛剛起步時,慧科教育與北航、廈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軟體學院等達成深度合作,並持續擴大合作範圍。然而,模式的開拓往往意味著曲高和寡。當時,不少高校對這種市場化專業教育模式並不看好。

  方業昌説,在持續探索的前三年,慧科教育團隊一方面走訪國內高校,另一方面也開始思考如何讓業務持續壯大。

  “如果只有線下,我們所做的模式、教育資源的共用擴展不開,企業盈利成長空間就很有限。我們觀察很多網際網路創業模式後發現,一定要有規模,才能放大資源共用的空間與平臺。”方業昌説。

  那幾年,業界也開始探索,如何把線下資源“搬上網”,借此來提升企業的增長空間及盈利能力。

  到了2013年,方業昌在持續深耕線下高校市場之後,強烈地感受到轉向線上、打通線上資源的必要性。也正是那一年,國內掀起“慕課(MOOC)熱”,很多高校看到慕課給現有課程帶來的新活力,紛紛開設線上平臺。

  2013年8月,慧科教育集團旗下“開課吧”上線,標誌著方業昌也開始帶領團隊“觸網”。慧科教育“觸網”要做什麼?到底是做平臺還是做內容?慧科教育的優勢又在哪?來自業界系列的疑問考驗著方業昌和團隊。

  “我們當時想把開課吧打造成一個業務多元的平臺,既能承載我們線下高校課程的線上呈現、線上選課,也能單獨為職場專業人員提供專業的課程,更希望它成為一個興趣社區,甚至我們也把職業規劃部分內容加入其中。”方業昌説。

  在開課吧規模最大的時候,平臺有280多人忙於各種業務、模式和推廣等等。就這樣,慧科教育進入了“觸網”的第一階段,快速取得市場與口碑。開課吧一度活躍用戶數達到200萬人次。

  “可正是從那時候起,我們進入了糾結的兩年,到底該怎麼走,我們和這個行業一樣,一直在探索。”方業昌説,因為對網際網路寄予很大的期待,使得公司將很多內容都一股腦放在了開課吧平臺上。

  幾乎同時,國內網際網路企業快速壯大、分化,呈現出平臺企業燒錢賺流量、拉用戶,教育等垂直行業不斷走向“平臺化”發展,高校等機構也開始“觸網”開設自有平臺。

  “那兩年,行業是今天你拿一輪融資,明天他拿一輪融資,網際網路企業燒錢火熱。”方業昌説,慧科教育也在糾結到底是要“大而全”,還是“小而美”的模式,以擺脫錯綜複雜業務品類給平臺帶來的底層臃腫。

  方業昌從2015年起陸續推動品牌業務重整。2015年8月26日,在開課吧成立兩週年的時候,慧科教育集團宣佈,開課吧平台下的為高校提供B2B教育服務的品牌“高校邦”正式分拆獨立運營,成為擁有500多所合作高校資源的高校線上教育一站式解決方案提供商。這是開課吧轉向輕量、“小而美”的最新一步。

  按照集團的計劃,通過高校邦提供學分教育,同時鎖定職業教育及就業環節,打通從教育入口到教育出口的鏈條即“找座兒”;開課吧直接面向消費者做網際網路從業者的線上學習社區,依舊定名“開課吧”。

  而從轉型後的集團營收來看,慧科教育集團的品牌“圖譜”中,主要利潤貢獻來自於慧科教育與高校邦,其餘業務板塊有機拉動,組成慧科教育的整體生態。

  相較于企業利潤的增長,方業昌更多地強調做好教育對社會的貢獻。“我們得繼續創新、折騰,在創新創業、前沿科技、‘網際網路+行業’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教育方面更好地服務於高校和企業。”方業昌説。

  産業“觸網”的智慧

  9月見到方業昌,他展示了正在變得清晰的品牌生態。他認為,慧科教育探索三年、糾結兩年的關鍵是“在對的時機,做了正確的事”。而其“觸網”並非簡單開設平臺、資料線上化處理,也非顧此失彼、孤注一擲線上化發展,而是打通了線上線下聯動的“生態”。這也成為“網際網路+”行動下企業成長的關鍵經驗。

  在他看來,慧科教育探索的業務版圖將形成“B2B(公司間業務)”“C2C(消費者間業務)”“B2C(公司對消費者業務)”等模式的有機互動,每個業務平臺可以為彼此上下游平臺提供客戶、流量、內容支援。

  “很多人説到‘網際網路+’就是要‘顛覆’‘重構’,但我認為,‘網際網路+’要首先看清楚你所在的行業。”方業昌認為,如醫療、教育等傳統行業具有較重的“行業門檻”“專業背景”,並非“網際網路化”就能“包打天下”的。

  方業昌説,以教育行業為例,無論網際網路如何改變行業形態、産品形態,學習還是要學生自己苦讀、研習,課程還是要老師講授,教材還是要有載體表現出來。然而,企業在“網際網路+”面前也並非束手無策,關鍵要看清所處行業的特質,進而“觸網”。

  “其實在教育這個領域,我們先迎來的是‘+網際網路’,然後進入‘網際網路+’,在遵循教育自身的規律下,我們把教育資源用網際網路生態放大影響力。”方業昌説。

  “寒意”並非讓創業走向絕路,而是讓創業公司走向長遠。方業昌説,從公司在教育行業的經驗看,當前的創投市場“寒意”並非徹底消極的事情,而是在提醒國內網際網路創業公司要真正地遵循行業規律、找準模式。

  “網際網路+”行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及“共用經濟”等新趨勢、新浪潮中,慧科教育正在探索著“共用教育”的模式。

  Uber在全球掀起了共用經濟的新浪潮。平臺、資源、對接、高效成為這個經濟業態的新特徵。共用經濟在中國也快速成長:滴滴、快的等閒置資源配置應用陸續出現。

  7月,《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亮相。其中明確提出,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發展體驗經濟,發展共用經濟等。

  那麼,教育和更多領域有可能誕生更多共用經濟形態嗎?慧科教育在思考這其中的可能性。

  方業昌説,慧科教育從一開始所探索的線下高校模式正是將教育資源、企業擁有的專家“師資”資源、學生、網際網路平臺等資源打通,實現高效對接共用。“從這個角度看,慧科教育所做的就是朝著共用經濟在教育領域方向創新。”

  採訪中,方業昌多次提到“製作紅燒肉的秘訣”,並把慧科教育的成長關鍵比喻為掌握了“秘訣”,而非擁有原材料或者成品的一盤菜。“時代變化很快,網際網路更是給産業提供了很多可能,而無論怎麼變化、更新,我們只要有研發能力、突破能力,這就是那個‘製作紅燒肉的秘訣’,這就能讓我們一直擁有創新動力、創新能力。”方業昌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