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醫藥産業增長新路徑:借高科技掘經典名方

  • 發佈時間:2015-11-13 00:32: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醫藥産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現代科技發展和多學科交融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當前多家大型中醫藥企業借助高科技手段,通過中醫現代化;復活經典名方開掘新藥等手段開拓中醫藥市場,取得良好效果。不過,中醫藥專家提醒,中醫藥現代化一定不能西醫化,而且當前中藥材品質是阻礙中醫藥産業發展的重大障礙。

  中醫藥要發展,就要用現代科技挖掘其內涵。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研究所正與美國國立癌症中心補充替代醫學辦公室,共同籌建國際中醫腫瘤研究聯盟,力圖通過中醫現代化辦法尋找攻克癌症和延長患者壽命的“鑰匙”。“中醫不僅要懂腫瘤,還要學習內科、免疫、藥理, 以及現代檢測手段和實驗方法,用科學的方法和數據評價中醫對腫瘤的治療效果,從而讓中醫在醫學界獲得真正的認可和尊重。”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原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副所長林洪生説。

  廣安門醫院院長王階稱,在攻克世界醫學難題、造福人類健康方面,傳統中醫藥堪稱是一個極大的寶庫,完全有可能通過中醫藥現代化破解一些密碼。“我們一直堅持中醫特色。”廣安門醫院腎病科主任佔永立表示,在用現代化手段提高診斷準確率的基礎上,腎病科建立腎病治療數據庫,形成了針對不同中醫證型的系列處方,研製了“益氣清熱膏”和“益氣降濁膠囊”等院內製劑,配合艾灸等其他中醫手法減輕腎病患者的病痛。

  中醫治病多用方劑,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方劑近10萬個,例如安宮牛黃丸、六味地黃丸等經典名方不勝枚舉。這些方劑的劑型多為丸、散、膏、丹,存在外觀差、口感差、攜帶不便等缺點。伴隨時代發展,現代人的疾病譜發生變化,不少野生珍稀中藥材原料已經或正在枯竭,經典名方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

  我國高度重視經典名方的保護與開發,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經典名方進行深度挖掘,研製出更多、更好的中藥新藥,正成為越來越多科研院所、企業的選擇。有些中藥新藥集經典名方之大成——連花清瘟膠囊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治療感冒、流感的中成藥,汲取了漢代張仲景(代表方劑麻杏石甘湯)、明代吳又可(代表藥物大黃)、清代吳鞠通(代表方劑銀翹散)等三朝名醫用藥的精華,結合現代抗病毒、抑菌、提高免疫的中藥研究成果創制而成。連花清瘟膠囊主要研發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表示,如今,連花清瘟膠囊這一“古為今用”的創新中藥已在全國12萬家醫院、藥店推廣應用。

  雲南白藥集團總經理尹品耀介紹,近年來他們在古方基礎上拓展研製了白藥膏、氣霧劑、創可貼等用途更廣泛的新型系列産品,其中氣霧劑年銷售額已達18億元。青海省金訶藏醫藥集團在搶救、挖掘、整理藏醫藥古籍文獻的基礎上,對經典名方進行了二次開發,研製成功25個獨家新藥品種。金訶集團董事長艾措千透露,他們正在編寫《中國藏醫藥方劑大全》,至少有超過5000個藏藥處方正在等待“古為今用”。

  不過,中國社科院中醫藥國慶調研組組長陳其廣表示,中醫藥現代化一定不能西醫化,要保持中醫藥的根本特色。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國際醫藥巨頭紛紛從中國經典名方中尋找新藥線索,申請智慧財産權並高價返銷,“洋中藥”已佔據我國中成藥市場的一定份額,加劇了中藥材種質資源危機和中藥材資源研發利用的國際競爭。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透露,我國將完善中醫藥專利審查標準和中藥品種保護制度,研究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及標誌清單,逐步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專門保護制度。中藥經典名方名單也正在加緊制定中。

  中藥是中醫的重要物質基礎,中藥材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近年來,我國中藥産業獲得長足發展,2013年中藥産業規模達6324.4億元,培育了一批中藥産業大品種、大品牌,打造了一批知名中藥生産、流通企業,提升中藥産業影響力。然而,記者在調研中也聽到不少業內人士反映,目前我國中藥資源保護和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比如部分野生中藥資源流失、枯竭等。中藥材選種育種、規範化發展緩慢,重産量輕品質,化肥、農藥、生産調節劑濫用現象屢禁不止。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表示,要強化品質管理,築牢中藥産業發展生命線,包括建立中藥溯源體系,使中藥整個生産經營活動始終處於有效監控中;完善中藥品質標準體系,加強行業監管,規範中藥産業鏈全程的過程管理,形成長效追責機制。

  安徽中醫藥大學黃輝建議,地道藥材要從産地、生長週期、采收、加工炮製各個環節上採取措施保障藥性。“安全性方面,一是要能溯源考證確認是否正品,二是種植中盡可能杜絕使用農藥和化肥,三是要加強農藥和重金屬含量以及其他明顯有害物質的檢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