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買不起到購機熱從沒活幹到有盈利
- 發佈時間:2015-11-12 08:31:3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鄭兆雷
“這臺雷沃M1354—G型拖拉機刨去補貼,也得14萬多。俺沒花一分錢就開上了!”近日,山東省茌平縣杜郎口鎮北陳村西,一輛藍色“雷沃”拖著紅色“小麥深松施肥播種一體機”剛停在地頭,樂平鎮北大吳村的機手吳正民就“炫耀”起來。
原來,“雷沃”補貼前的20.5萬元花費全是茌平縣豐源農業種植合作社出的,是設備的所有權人,有設備使用權的吳正民卻不用出資。“豐源”與吳正民簽訂為期4年的合作協議,5.9萬元的購機補貼歸“豐源”,除拖拉機外,“豐源”還提供深松機、旋耕犁、播種機等全套機具並統一安排作業任務,吳正民則只需承擔設備使用期間的用油、維修、養護等費用,收益由雙方協商,按作業費的1:2、4:1等不同比例分成。以北陳的小麥播種為例,政府每畝給作業費60元,其中20元歸吳正民、40元歸“豐源”。協議期滿,還可續簽。
吳正民説,這種方式讓沒錢的機手也開上了“大鐵牛”。去年6月,開了8年小拖拉機的他想換臺100馬力的。結果一打聽價格,11萬!當時心涼了半截。幸好,“豐源”很快相中了他。
茌平縣農機局局長張立冉分析,大型農機之所以推廣難,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農民缺少資金買不起,一輛拖拉機動輒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單靠種地錢不湊手;再就是農民擔心購機之後沒活幹,好不容易買來的農機,要是一年幹不幾天就閒起來,那可砸了!
去年秋,茌平縣在堅持購機補貼的同時,又嘗試將原來補貼給機手的作業補貼直接補給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與以勞動力投入為主的機手“分成”,“政社聯手”破解農機推廣難。他們把全省農業生産全程社會化試點縣、省農機深松試點縣等項目涉及的20多萬畝農田統一“打包”,整合2000多萬元作業補貼,面向社會招標,“搶”到大訂單的“豐源們”隨即掀起購機熱。縣農機局的同志介紹,過去135馬力的拖拉機一年也就添上一兩台,今年135馬力的猛增了70多臺,全縣大型農機躍升到1950台,其中2/3為100馬力以上。
購機之後,合作社很快與農民機手簽約,初步形成“政府推進+合作社運營+機手參與”的多贏模式。為強化監管,縣裏在農機局建立起監管平臺,合作社在每台拖拉機上安裝了品質監測儀,通過無線網路實時監管農機作業狀態並進行作業量計算、作業品質分析和面積統計,確保作業保質保量完成。
沒錢也能開上“大鐵牛”,會不會有人歡喜有人憂?理事長馬思建介紹,豐源現有17台大型拖拉機,每台機器每年深松作業面積接近3000畝,每畝40元作業費,其中30元歸合作社,算下來2年就能收回設備投資;而“簽約”的17名機手刨去用油等成本也有可期收入,一季下來1萬多塊的進項決沒問題。
農機農藝的融合由此加速。“小麥深松施肥播種一體機”能把三個生産環節縮減為一個,過去小馬力的拖拉機拉不動,今年“豐源”用135馬力的“雷沃”,僅在杜郎口鎮就有2000畝採用這種技術;小麥免耕精量播種,喊了好幾年動靜不大,今年8家合作社一次購進“免耕鏤”600多臺,全縣81萬畝小麥“覆蓋”了70萬畝。
目前,小麥耕種收基本實現了生産全程機械化,玉米生産機械化水準達到86%以上,小麥、玉米的畝産分別達到539公斤、646公斤,最終收益的還是農民。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