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油品最好用得“雜” 油炸食物應少吃

  • 發佈時間:2015-11-12 07:44:00  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黃淼君  責任編輯:羅伯特

  英國科學家稱“常吃植物油可致癌”,這還能讓人好好吃油嗎?

  本報請來五位我省相關領域專家為大家分析支招——

  油品最好用得“雜”,油炸食物應少吃

  □通訊員 王婷 宋黎勝 本報記者 黃淼君

  “吃紅肉是否傷身”的討論還在發酵,食用油健康的話題又引發熱議

  英國科學家稱“常吃植物油可致癌”,這還能讓人好好吃油嗎?

  本報請來五位我省相關領域專家為大家分析支招——

  油品最好用得“雜”,油炸食物應少吃

  □通訊員 王婷 宋黎勝 本報記者 黃淼君

  最近,國外的科學家似乎“盯”上了動物類食物。“紅肉會致癌”帶來的沸騰輿論尚未平息,英國的科學家近日又發表研究成果,這次是要為動物油翻案——稱備受推崇的植物油在高溫烹飪的情況下會産生致癌物,而備受詬病的動物油反而更少産生這類物質。

  中國是“食油”大國,有網友擔心:我們還能好好地吃飯嗎?昨天,記者就此諮詢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一致表示:油可以照樣用,但請記住一個原則,就是做一個雜食愛好者,無論是食物還是油品,都請不要只吃一種,而是多種多樣,兼收並蓄。

  國外研究

  高溫烹飪讓植物油變致癌物

  這個顛覆許多人飲食觀的研究結果,是由英國《每日電訊報》于11月7日刊登報道的,隨後於11月9日被國內各家新聞媒體轉載,並在微網志微信上被廣泛地轉發。

  英國德蒙特福德大學的生物分析化學教授格魯特維爾德表示,英國一份普普通通的、由植物油烹飪而成的炸魚和薯條當中,致癌醛類化合物的含量超出了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準的100到200倍。相對而言,如果改用黃油、豬油等,産生的醛類物質就大為減少。

  另外,牛津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斯坦還通過研究發現,植物油能産生Ω-6脂肪酸,從而在大腦中取代Ω-3脂肪酸,致使後者含量顯著降低。

  斯坦説:“如果吃太多玉米油或者葵花籽油,大腦就吸收了太多‘Ω-6’,從而有效地趕走了‘Ω-3’。我相信缺乏‘Ω-3’可能會帶來不少麻煩,比如心理健康疾病或失語症等。”斯坦表示,他自己現在已經不吃葵花籽油和玉米油了。

  爭議焦點

  焦點一:植物油和動物油到底哪個更健康?

  這個研究報告,不但在普通人中引起廣泛關注,在國內大學教授、營養學家、臨床醫生等專家圈內也引發了討論。而對於植物油和動物油的PK,專家們也有自己的説法。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面前有兩個女孩子,一個五官很精緻但身材非常差,一個五官不好看但身材很火爆。這兩個女孩子,你覺得哪個更漂亮?”浙江醫院消化科、營養科主任鄭培奮在接受採訪時,首先問了記者這樣一個問題。

  “這個選擇確實有點難,如果以五官來評判就是第一個女孩子美,如果以身材來評判就是第二個女孩子美。”當記者表達了看法後,鄭主任當即表示:“這就對了,標準不同,選擇就不同。同樣的,對於植物油和動物油的優劣,也不能簡單地以一個標準來評判,而只能説各有優缺點。”

  “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不飽和的結構是不穩定的,許多植物油因為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所以高溫的時候更容易發生變化。”浙江省人民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錢展紅副主任醫師説,大部分植物油在高溫的時候,確實容易發生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的變質情況。

  “我是搞心血管研究的,如果從我們專業的角度出發,並不推薦動物油,而是提倡植物油,因為動物油裏面的膽固醇與飽和脂肪酸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如果已經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長期大量攝入動物油還會增加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率,比如心梗、腦卒中等。”浙江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湯益民説,心血管醫生都建議大家限鹽限油,這個“油”指的就是動物油。

  那麼問題來了,從防癌角度而言,動物油勝出,從防範心血管疾病的角度來説,還是選用植物油更好。那麼,這個兩難的選擇題該怎麼做呢?

  三位接受採訪的醫生一致表示:不用糾結,兩種油都可以用。但要注意不要長期用一種油,而是定期更換油品,或者根據烹飪方式選擇用油。

  焦點二:所有植物油高溫下都會質變?

  英國專家在研究中,提到了兩個非常專業的名詞,即Ω-6脂肪酸和Ω-3脂肪酸。它們到底是何方神聖?

  記者請教了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係副主任朱加進,他也看過英國專家的這項研究。

  關於這兩個拗口的專業名詞,朱加進介紹,這兩種脂肪酸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無法自身合成,只能通過攝取外界的食物來獲得。Ω-6脂肪酸自然界存在比較多,許多植物油都含有,所以人體攝入比較多;而Ω-3脂肪酸在自然界中存在比較少,所以要有選擇地攝入富含這類脂肪酸的食物和油品人體才能獲得。

  但對於英國專家為動物類油“翻案”的結論,朱加進持保留態度。“關於高溫下油類變化的研究,英國專家沒有錯,但是在油品的選擇上,不要非此即彼地把兩者對立起來。”他説。

  前文也提到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在高溫下容易發生質變,而關於植物油和不飽和脂肪酸的關係,朱加進表示不能直接劃等號:不是所有的植物油都是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比如花生油就和其他植物油不同,在高溫下不易質變。

  對於如何鑒別哪些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浙江醫院營養科主任鄭培奮給支了一個小妙招:冬天會凝固的油是富含飽和脂肪酸的,不凝固的油是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

  焦點三:食用致癌物就一定會致癌?

  英國專家的研究最觸動人們神經的就是“致癌物”三個關鍵字。

  對於植物油高溫加熱會致癌這樣的解讀,到底正確嗎?記者請教了浙江醫院腫瘤科主任劉杏娥,她連呼“荒謬”。

  劉杏娥説,她近年來屢屢看到這樣的説法:“十大抗癌食物”、“十大致癌食物”等。對於這樣的排行榜,她都哭笑不得。

  “昨天我還聽到廣播裏在説,紅薯抑制癌症的有效率是90%。這樣的謬誤太蠱惑人了,大家只要反過來想一想:目前臨床上用的抗癌藥,有效率達30%就算很好了,如果紅薯真有這樣的抗癌效率,癌症治療還會難嗎?”劉杏娥説。

  “食用致癌物不等於一定會患癌。我接觸了那麼多癌症患者,很少有一個患者是因為吃了大量的某種食物導致癌症的。”劉杏娥説,自然界中有大量致癌物,但是同樣的環境,有的人會患癌,有的人卻沒有。其實癌症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外因還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不同的人基因不同,對於外部刺激的反應也不同,所以接觸致癌物不一定都會患癌。

  雖然對於英國這項研究,諸多專家都表示不要誤讀,不過浙江省人民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錢展紅表示,這個研究剛好可以提醒大家改變一種不良的烹飪方式:油炸食物。

  “食品要多樣化,油品要多樣化,烹飪方式也要多樣化,但是營養界普遍推崇清蒸、水煮的烹飪方式。”錢展紅説。

  ■新聞+料

  這些油適合這樣用

  雖然英國專家説的不一定全對,但是所有接受採訪的國內專家都表示,根據英國專家研究成果作出的用油推薦,大家還是可以做參考的。

  特級初榨橄欖油>>>

  適用於:沙拉,義大利面,烘焙

  不適用於:高溫油炸

  橄欖油>>>

  適用於:沙拉,輕微油炸,烘焙,調味

  不適用於:高溫油炸

  油菜籽油>>>

  適用於:烤馬鈴薯,炒菜

  不適用於:味道有些微妙,並不適合所有人口味

  豬油>>>

  適用於:烘烤,高溫油炸

  不適用於:任何不涉及高溫的烹飪

  鵝/鴨脂肪>>>

  適用於:高溫油炸,烘烤馬鈴薯

  不適用於:任何不涉及高溫的烹飪

  葵花籽油>>>

  適用於:烘焙

  不適用於:高溫煮或油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