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消費狂歡”升級“娛樂盛宴”:透視首場“雙11”狂歡夜背後的文化現象

  • 發佈時間:2015-11-11 16:53:5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杭州11月11日電(記者段菁菁 張遙)10日晚在水立方落幕的“雙11”狂歡夜晚會成為電商攜手娛樂産業打造“雙11文化”的起點。當“消費狂歡”升級“娛樂盛宴”,首場“雙11”狂歡夜背後透露了哪些文化現象?

  深度互動改變傳統晚會“體質”?

  儘管觀眾不乏對晚會節目品質“粗糙”的詬病,“雙11”這場電視、網際網路、移動終端橫向跨界、聯合的狂歡,還是顛覆了不少觀眾對文藝晚會只能“看看看”的既定印象。

  拿著手機看晚會,遊戲節目兩個隊的成敗與電視機前觀眾的選擇息息相關……這場以電商平臺為主導的晚會,從直播現場的佈置、演員選擇、互動遊戲,到每一個話題的釋放,都與“雙11”消費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總導演馮小剛説,這臺晚會成功的標誌就是只要它和過去傳統看到的晚會不一樣。

  事實上,文藝晚會一直在尋求與網際網路“聯姻”:一些傳統晚會中以提升收視率為目的,單純加入“搖一搖”搶紅包,卻缺乏與節目內容之間互動;而近些年興起的“網路春晚”,雖把參演者換成網路紅人,但仍是傳統晚會結構,製作多年仍然打不開市場。

  對此,曾執導過春晚的馮小剛更有切身體會:每個晚會的功能訴求不一樣,春晚是闔家歡,更需要兼顧;而“雙11”晚會則明確了“娛樂加消費”,因此更開放、更純粹、更充分地與觀眾進行互動。業內認為,這種新的嘗試也許不能改變傳統晚會的“體質”,但可能為電視行業提供一種新思路,為日漸式微的晚會形式提供一條新路徑。

  T2O模式,準備好了嗎?

  “雙11”晚會的亮點並不僅僅是明星大咖,而是觀眾在看晚會的同時,通過手機“搖一搖”,就可以直接跳轉到相關的“雙11”頁面,從而一鍵下單購買。“這就是T2O模式,即電視與網際網路相結合。通俗來講,就是‘所見即所得’”。天貓市場總監應宏説。

  事實上,T2O在日韓、歐美等國家早有成功案例,但樂正傳媒研發與諮詢總監彭侃坦言,目前國內電視行業基本還停留在打造T2O模式概念的階段。

  對於“雙11”晚會打出“邊看邊玩邊買”的口號,應宏説,“我們在技術上做到了零時差的同步,此前《女神的新衣》《夢想改造家》等電視節目也在模式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正因為有了前期積累,‘雙11’晚會才能大規模嘗試和實現。”

  用戶準備好了嗎?對此業內人士有不同看法,“T2O極大地簡化了‘剁手過程’。”阿裏音樂董事長高曉松認為,對於網際網路用戶來説,通過技術的方式讓購買過程空前簡單化,只要方便自然會接受;而在彭侃看來,培養用戶“邊看邊買”的習慣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必須依託于很強的內容品牌才行,只有內容吸引到了大量的觀眾,其中的一部分觀眾才有可能轉化為消費者。”

  “雙11”狂歡夜的互動率創下“臺網互動”新紀錄讓應宏對T2O未來前景表示樂觀。“這是一次‘比較有準備的試水’,就像我們七年前搞‘雙11’一樣,可能是一個新事物,慢慢會變成一個很主流的東西。”

  人造狂歡節的“生命力”幾何?

  從“雙11”“雙12”,再到“518”“618”,商家們的“造節運動”如火如荼,然而,更多的人造節日在喧囂過後只留下了“一地雞毛”。有專家認為,儘管人造節日的勃興從側面印證了老百姓多元文化的需求,但如果缺乏文化認同和情感勾連,其生命力將不會長久。

  “‘雙11’走入第7年,電商們越來越發現其意義已經超越商業本身。”應宏説,“比如中國人嘴上不太愛表達而通過“雙11”發紅包、送禮物來表達,這樣的事情每年都涌現很多,已經從商品本身上升到情感層面的東西。”

  阿裏和京東兩大電商分別舉辦大型晚會被認為是從“消費狂歡”升級“文化盛宴”的起點。“其背後的願景,也是想重新定義、重新拓展‘雙11’的內涵,把背後流動的情感情緒用晚會的形式釋放出來。”應宏説。

  在馮小剛看來,“雙11”與賀歲片有不少相似之處,二者都是植根于普通大眾,從無到有並壯大發展。“本來光棍節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結果中國老百姓越來越把‘雙11’過成一種期待”。

  不過對於“雙11”的生命力幾何,馮小剛表示,“雙11”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社會化節日還為時尚早。“或許10年20年後,這個節日被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不管買不買的人到這一天都覺得是在過節,才算真正的全民節日。”

  高曉松樂觀地認為,“因為源於草根而且不分地域,也許若干年,一些古老的節日會消失,但‘雙11’一定會在,而且吸引越來越多草根的加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