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防止國資流失新規出臺 專設機構嚴查國企違規

  • 發佈時間:2015-11-11 01:00:0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産監督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完善企業國有資産監督制度,制定出臺防止企業國有資産流失條例。

  《意見》明確,應切實強化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出資人監督和審計、紀檢監察、巡視監督以及社會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加快形成全面覆蓋、分工明確、制約有力的國有資産監督體系。與此同時,要完善企業國有資産監督法律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意見》內容,下一步國資委將設立稽查辦公室,負責分類處置和督辦監督工作中發現的需要企業整改的問題,組織開展國有資産重大損失調查,提出有關責任追究的意見建議。

  此外,針對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國資流失防範力度也將加大。《意見》提出,須加強企業境外國資監督,重視在法人治理結構中運用出資人監督手段,強化對企業境外投資、運營和産權狀況的監督。

  除了探索建立國有企業經常性審計制度,對國有企業重大財務異常、重大資産損失及風險隱患、國有企業境外資産、重大決策部署和投資項目等開展專項和跟蹤審計外。下一步圍繞防範國有資産流失方面,國家將嚴肅查辦發生在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産權交易、投資並購、物資採購、招標投標以及國際化經營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腐敗案件。

  國企在中國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一些國有企業逐漸暴露出管理不規範、內部人控制嚴重、企業領導人員權力缺乏制約、腐敗案件多有發生等問題,企業國有資産監督工作中多頭監督、重復監督和監督不到位的現象日益突出,相比正在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進程,國資流失甚至成為隱藏在改革中的一個毒瘤。

  審計署原副審計長董大勝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必然會大量涉及國有資産重組、退出和調整等,而産權流動機制不健全、不透明和監管存在漏洞等問題,讓正在推進的國企改革出現越來越多的“灰色地帶”。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認為,上述文件出臺將給正在推進的國企改革設置一道“防火牆”。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會涉及産權流轉,由於缺乏有效的對國有資産整體性的評估和透明公開化的流程規範,國有資産容易被低估,造成隱性的國有資産流失。另一方面,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或者運營公司的組建是以投資融資和項目建設為主,如何保證資本可以獲得股權公平合理的佔比,並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防止國資收益減少甚至虧損,也需要關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