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阿富汗14歲少女教師獲國際兒童和平獎提名

  • 發佈時間:2015-11-10 07:08: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特稿·新華國際客戶端  責任編輯:羅伯特

  阿富汗少女阿西莎·拉西姆扎達今年只有14歲,卻在首都喀布爾東郊一個貧民社區當起了老師,學生是無法入學的十幾名兒童。她還為社區裏其他300多名兒童爭取到了上學機會。為此,她獲得今年的國際兒童和平獎提名。

  有媒體將她和致力於維護兒童教育權利、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相比,稱她為“阿富汗的馬拉拉”。但阿西莎説:“我就是我,我不想成為別人。我只想今後能為阿富汗兒童多做一些事情,多爭取一些利益。”

  “鐵皮箱”教師

  阿西莎在喀布爾出生,大約十年前搬到她現在所在的貧民社區。新華社記者見到她時,她正要為社區內十幾名無法入學的低年級兒童上課:阿官方語言達裏語拼寫。

  記者看到,阿西莎所在社區實在簡陋。“學校”門口就是垃圾堆,時而幾隻野狗前去翻食,一群孩子尾隨,而這可能是當地兒童為數不多的玩耍活動之一。

  “學校”由兩個鐵皮集裝箱改造而成,中間搭上一塊鐵板擋雨,兩側通風,上課時在前面搭上一塊小黑板。這些就是“學校”的全部家當。

  阿西莎家境很困難,母親在一所公立學校做食堂服務員,收入十分微薄,父親則待業在家。記者在採訪時注意到,由於喀布爾已進深秋,阿西莎不時因寒冷發抖而雙手抱肩。

  阿西莎説:“貧民社區的孩子沒有身份證,學校根本就不接收。由於同樣生活在這裡,我非常能感受到這些孩子的痛苦。所以我就想辦法聯繫到社會團體和一些政府官員,讓他們為這裡的孩子提供受教育機會。”

  “一開始官員們並不聽我講話,所以我就把我們社區裏的情況拍照給他們看,讓他們直觀地看到這裡的生活條件,慢慢地,他們開始幫助這裡的孩子,”阿西莎説,“我今年上11年級,我能夠為這裡仍然上不了學的小朋友教簡單的達裏語字母,把我在學校裏學到的教給他們。”

  阿西莎每天在這個集裝箱學校為孩子們上課一小時,接著表演一些簡單的馬戲節目給孩子們看,帶著他們一起玩。孩子們上課積極性很高,很喜歡這位小老師。

  失學情況重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顯示,阿富汗目前有860萬學齡兒童,但全國僅有1.5萬所學校和教育機構。學校和教育機構過少使得350萬兒童無法獲得受教育機會。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阿富汗副代表巴拉吉博士此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説,即便阿政府按照每年新建500所學校的進度,滿足所有兒童上學仍需15年之久。

  阿西莎認為,作為貧民家裏的孩子,她不能等著政府和其他人士來幫助,而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

  阿西莎説:“我想告訴阿富汗的兒童們,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當我們有了能力以後,我們應該幫助更多像我們一樣的兒童,這樣阿富汗的明天才會越來越好。”

  “阿國馬拉拉”

  9月21日,國際兒童和平獎在網站上公佈了今年的3名獲獎者提名,其中包括阿西莎。這一獎項由荷蘭兒童權利基金會為致力於和平事業的兒童所設立,希望那些獲獎孩子所維護的兒童權益內容可以得到世人重視,讓獲獎孩子可以為那些沒有話語權的孩子説話。今年的獲獎者定於11月9日公佈。

  在得知獲得提名時,阿西莎沒有十分興奮,反而多了一份平靜。她告訴記者,自己並不在意是否獲獎,更想今後能為阿富汗兒童多爭取一些權利。

  阿西莎説,她並非想出名,只是因為生活在同樣的社區,經歷了同樣的苦難。因為感同身受,所以才想為這些兒童奔走疾呼。

  “我知道自己獲得提名,也知道馬拉拉為巴基斯坦兒童做了很多貢獻,但是我就是我,我不想成為別人。我不知道自己能否獲獎,我的生活到目前並沒有因為提名而有所改變。我只想今後能為阿富汗兒童多做一些事情,多爭取一些利益,”她平靜地説。

  除了幫助當地兒童,阿西莎還為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奔走。記者在社區裏看到,許多婦女在一條白色水管前排隊打水,雖然水流很細,卻提供很大便利。

  阿西莎告訴記者:“以前這個社區的人用水很不方便,政府也不在意這裡的居民。很多小孩子一大早就要拿著水桶一趟一趟地到遠處提水。我和社區裏的其他人多次找到城市發展部和難民管理部門協調,費了一番週折後,他們才同意給我們引一條自來水管。”

  短評:在這裡,讀書需要生命捍衛

  對於世界許多國家的兒童來説,上學讀書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們不知道,在戰火綿延的阿富汗,人們需要付出鮮血乃至生命的代價,從而捍衛兒童和女性的受教育權利。

  這就是14歲阿富汗少女阿西莎被稱為“阿富汗馬拉拉”的緣由。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為堅持女孩上學的權利,遭塔利班槍擊,但最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阿西莎為貧民區的孩子上課、為貧民區爭取到自來水供應、為貧民兒童註冊上學,她需要向人權組織和阿富汗議員尋求幫助。

  人們的驚異,或許來源於知之甚少。阿富汗文盲率超過百分之七十,是世界上宗教極端主義最為盛行的幾個國家之一。因此,女性,尤其是女孩的權利遭到習慣性的漠視與侵害。

  塔利班統治時期,這種不公正的社會傾向加劇。女性甚至不能單獨出門,即便去市場買菜,也需要至少一名男性家庭成員陪伴。在這種背景下,談論女性就業和受教育,無疑是一種奢侈。

  塔利班倒臺後,情形發生好轉。女性權益起碼在法律條文上得到明確。然而,已然形成的習慣定勢不易改變。這個國家的不少地區還在堅持極端主義的塔利班控制中,更大面積國土處於社會文明程度極其落後的鄉村和山區。女孩教育普及程度甚低,戰亂和衝突也使這方面的調查無法開展,缺乏精確的數據。

  在一些地區,女子學校被投毒,上學的女孩遭到毆打甚至殺害,這樣的新聞並不鮮見。因此,阿西莎的勇氣和善舉顯得尤為難得,為這個國家的未來注入更多希望與力量。(趙乙深 張寧)(特稿·新華國際客戶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