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合作應與本地創新建立連接
- 發佈時間:2015-11-05 01:31:0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合作意味著會帶來更多先進科學和技術,也能獲得更多的前沿知識。但有一個問題,就是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是否能夠把這些國際合作中得來的先進技術轉化為我們國家的自主創新。從目前情況看,它並不是無縫化的,它們之間是有差異、有溝壑的。國際科學合作和本地科技創新之間必須要建立起聯繫,才能使國際以及國內的科學合作為本地企業的創新帶來益處。
我們的分析有一個前提:大學的國際合作研究,帶來非常多的科學知識和技術,造成一種溢出效應,會為本地工業帶來好處。
實際上基礎科學研究仍然是國際科研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化學、物理,材料學等。現在工程學、藥學方面的國際合作也在加強。這種國際化的合作,是否真的能夠為本地的工業帶來好處呢?我們收集了很多數據,包括輸入和輸出。輸出指在中國申請的專利及其他科研輸出。輸入指具有SCI雜誌上發表的國內科技合作論文、國際合作論文。同時我們還關注一些變數,比如外商直接投資、教育投資、大學科研投資、工業投資等。
我們把各省分成三個大區:高收入地區、中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高收入地區包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湖北等。低收入區包括:福建、廣西、貴州、山西、雲南和江西。我們排除了北京等異常省份數據的地區。我們發現,1999—2004年期間,在高收入區不管是國內合作,還是國際合作都非常活躍,並且對本地的創新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低收入地區和中收入地區並沒有發現這樣的趨勢。2005—2012年,即我們統計的第二個階段,我們發現國內和國際合作和交流對本地的創新都有非常大的帶動作用。這種現象在高收入地區和中收入地區都出現了,但在低收入地區沒有出現這樣的趨勢。也就是説,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情況下,跨國界的合作,包括本地合作,才能促進本地的創新發展。
中國政府分撥大量資源給一些著名的研究機構和大學,比如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及其他一些著名大學。但投入多,當地的創新就一定會出現線性增長嗎?事實不是這樣。創新的增長還必須考慮當地的發展形態、經濟所處的現狀及創新能力。比如在貧困地區,即便有這樣的資源,吸收能力也無法産生創新。
因此,我們認為在中國還需要一個良好的評估體系。同時加強學校和本地企業的聯繫,推動學校服務於本地的企業,以實現創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