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王春法:科技事業發展呼喚科學文化建設

  • 發佈時間:2015-11-05 01:31:0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們重視並致力於推動科學文化發展,主要目的就是要促進科學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讓科學的價值注入傳統文化的機體,催生富有理性、活力和創新意識的全新文化形態。”

  在科學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協書記處王春法的書面致辭開場白,直抒科學文化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關注、建設科學文化是面向未來,加快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王春法看來,科學不但是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融知識、觀念、精神于一體的文化。科學文化是一套價值體系、行為準則和社會規範,蘊含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倫理、科學規範和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是人們自覺或不自覺遵循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科學文化是塑造現代社會的重要力量,科學作為一種文化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成為共識。現代科學蓬勃發展,科學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文化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現代科技事業的發展呼喚科學文化建設。

  王春法以著名的李約瑟難題、錢學森之問以及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引發的大討論為切入,闡明瞭這些問題都指向了科學文化。“或許這不是唯一的答案,但一定是最重要的答案。”

  “科學精神的缺失成為近代中國科技落後的重要因素。直到今天,一些制約科學發展的傳統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王春法説,中國傳統文化有值得我們自豪的豐富內涵,也有制約民族進步的消極因素。如今,現代化建設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科學技術的發展呼喚科學文化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大力加強科學文化建設。

  王春法認為,尊重科學規律的科學文化建設,首先必須加強科學共同體中的文化建設,尊重科研人員的學術自主和學術自由,以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為導向,以民主的學術批評與監督機制為支撐,促進優良的學風和氛圍,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更重要的是要向全社會傳播科學文化,讓科學思想的內涵和科學精神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讓科學為人們提供理解自然世界的智慧,為人們提供思考未來的理性、精神啟迪,使科學成為大眾文化,也成為公眾的常識和思維習慣。”

  突出和弘揚科學家在科技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則是推進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切入點。王春法稱,科學家既是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直接載體,也是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的直接踐行者。在弘揚科學文化方面,科學家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而讓人們理解科學、感受科學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要講述科學家的故事,講述人類科技發展過程中那些科學家們成功與挫折的故事,講述科學家在磨難中的堅持與執著,“只有立體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樹立起直觀的科學家的人格形象,才能引發公眾的情感共鳴,並在潛移默化中深刻的認識科學和科學家的品質。”

  作為科學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是講述科學家故事的一大典範。該工程經國務院于2010年批准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11個部委,共同實施,通過實物採集、口述訪談、錄音錄影等方法,收集反映老科學家學術成長的文字、音像和實物資料,為研究中國科學發展積累素材,為探索中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奠定基礎。

  王春法透露,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迄今收集整理了近400位老科學家的學術資料原件5萬餘件,數字化13萬餘件,音視頻資料22萬餘分鐘。這些豐富的學術資料,正通過人物傳記、影視展覽展示並推動了人們認識科學家的社會角色,理解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在把握科學家的職業特徵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為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中國科協組織了一系列頗具影響的活動,通過“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系列劇目,以及與科技日報合作推出“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欄目等等,全景式呈現了中國科學家投身救亡圖存的民族大潮之中,與祖國共患難,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智慧乃至生命的崇高精神,這一系列活動在全社會特別是科技界反響強烈、收效良好。

  “中國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加快現代化建設,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豐富歷史文化背景的國家,如何讓科學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如何讓科學家塑造個人的文化品格,進而鍛造我們整個民族優良的文化性格,這是一個重大而迫切的話題。”王春法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