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 發佈時間:2015-11-04 09: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上海11月4日訊(記者 李治國)11月3日,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開幕同期,“管理會計與中國製造2025”論壇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舉辦。
産業升級,從來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優化管理是題中應有之義。早在19世紀,管理會計就開始為企業評估每道工序和每位工人的成本。“管理會計資訊的産生是為了便於特定産業中企業的管理:紡織和鋼鐵加工、運輸、分銷。”後來,19世紀末金屬預製件企業的發展,20世紀早期杜邦為代表的多元化企業的興起,又孕育出了兩次管理會計體系的大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黃速建在論壇上解讀中國為什麼要推行“中國製造2025”計劃。黃速建表示,推行“中國製造2025”是為了在“新常態”下更好的維持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也是為了應對發展中國家爭奪全球資源、技術、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應對世界主要國家展開的“對未來主導産業選擇”的競爭。
黃速建説,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為了在“新常態”下更好的維持中高速增長,中國採取了兩大戰略措施,第一大戰略措施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的改革,以獲得改革的紅利;第二大重大戰略措施就是推行“中國製造2025”。
“推行‘中國製造2050’要解決三個核心問題,包括生産效率增速和資本回報下滑、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産能過剩”,黃速建稱,2003年到現在,中國全要素生産力下滑阻礙了工業經濟的增長,勞動生産率的增長速度則顯著慢于工資的增長速度;從1979年到2012年,中國工業部門資本産出也呈下滑態勢,工業領域、製造業領域依靠投資驅動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
黃速建認為,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單位GDP産出的物資消耗和能耗非常大,中國是工業大國但遠不是工業強國。中國企業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使得中國企業在産業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缺少話語權。當前中國製造業産能過剩行業和領域廣泛,同時還面臨來自外部的競爭,包括發展中國家之間爭奪全球資源、技術、市場的競爭,以及世界主要國家展開的對未來主導産業選擇的競爭。
“此外,中國製造業面對的風險還有比較成本優勢加快削弱、新興産業競爭壓力增大、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國際投資回溯等”,黃速建説:“在此背景下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其關鍵在於提高效率,其根本是創新,通過創新促進轉型,通過創新提高增長速度。”
黃速建表示,“中國製造2025”將分三步走,第一步用十年時間使中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成為製造業先進國家,第三步是到2050年,中國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製造業強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