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工信部連發七文解讀中國製造2025 資本市場掀波瀾

  • 發佈時間:2015-05-20 07:55:0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藝文

  十年磨一劍。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製造2025》,並於昨日正式對外公佈。這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發佈,昨天的資本市場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機器人(300024.SZ)、秦川機床(000837.SZ)、亞威股份(002559.SZ)、三豐智慧(300276.SZ)等一撥智慧機器概念股大幅上漲。

  什麼是《中國製造2025》?對此,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下稱“工信部”)罕見地在官網上連發七篇解讀。總體來看,《中國製造2025》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而是兼顧當前和長遠、兼顧戰略和戰術的一個行動計劃。

  《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九大戰略任務、五項重點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舉措,還前瞻部署了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重點突破的十大戰略領域。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髮現,《中國製造2025》的最終意圖是通過在創新、“智”造等多方面的轉變,使中國從製造業大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這意味著,到2025年,我國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製造強國水準,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世界製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

  從“製造”到“創造”

  “中國製造2025”這一概念自從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來,今年3月23日,李克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製造2025”圍繞創新驅動、智慧轉型、綠色發展,將在國際合作中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業水準。歡迎各國企業積極參與,利用國際産能合作等機會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

  “歷史上中國曾是製造業的第一大國,大約在1850年,中國丟掉了製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2010年我國再次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苗圩説,我國雖然是製造業的大國了,佔整個世界製造業20%左右的份額,但是“大而不強”。

  目前,全世界80%的空調、70%的手機以及60%的鞋都是中國製造。但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下降。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對此直言不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還是受制於人。”

  在《中國製造2025》中,一個亟須實現的轉變是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李明(化名)曾在康佳工作,他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舉了一個液晶顯示屏的例子:“假如一台電視機成本為1000元,液晶顯示屏通常佔到成本的七成,但國內工廠多數時候只能引進南韓的産品。不是説國內企業不能生産液晶顯示屏,但高品質的不多。”

  再以汽車産業為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已成為汽車生産和消費大國,但在全球産業鏈的分工中主要處於組裝環節和零部件製造環節,位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品牌營運、整車與零部件設計與研發、關鍵與核心零部件製造等環節主要被賓士、通用、豐田等跨國公司所把握,這些跨國公司佔據著價值鏈的高端。

  苗圩則用“缺核少芯”來形容中國製造業所面臨的困境。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高端晶片如果不解決,對我國整個電子資訊行業的發展將形成最大的一個瓶頸。此外,飛機發動機、燃氣輪機等設備的核心技術,我國目前還不掌握。”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展經濟學博士岳健勇此前發文稱,在製造業核心的裝備製造上,雖然中國的發電設備、機床與汽車産品數量在全球居於前列,但仍有一半以上的IC製造設備和高檔數控機床等需要依靠進口。在資訊産業、精密儀器、生物科技等方面,國內主要負責包裝和組裝工序,相當大的産業價值都産生在國外。

  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下,我國的載人航太、探月工程、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此外,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電腦等裝備産品技術水準已躍居世界前列。

  根據《中國製造2025》,到2025年,規模以上製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將從目前的0.95%增長到1.68%。

  智慧製造將是主攻方向

  要做到智慧製造,並非只是採用新型製造技術和裝備。“還要將迅速發展的資訊通信技術滲透到工廠,在製造業領域構建資訊物理系統,從而徹底改變製造業生産組織方式和人際關係,帶來製造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轉變。”苗圩表示,在五項重大工程中,“智慧製造將是主攻方向。”

  早在2012年5月,工信部就發佈了《智慧製造裝備産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機器人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機器人(300024.SZ)就是一家以機器人獨有技術為核心、致力於數字化智慧高端裝備製造的高科技企業。財報顯示,該公司2014年度新簽訂單約33億元,同比增長32%。當期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三成達3.26億元,到今年一季度業績依舊強勁,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一成。受《中國製造2025》發佈提振,該公司股價昨日午後被封在了漲停板上。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智慧製造會給製造業帶來“兩提升、三降低”:“兩提升”指生産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製週期大幅縮短,運營成本大幅下降,産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李東透露,工信部已發佈智慧製造試點示範的實施方案,並計劃今年選30個以上試點示範項目,未來將連續三年實施試點示範,邊示範邊總結邊推廣,2017年準備全面推廣。

  苗圩説,工信部此前仔細分析了德國提出來的“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從大的方向上來説,是不謀而合、異曲同工。所謂相同的地方,就是更多地用資訊技術和先進製造業進行結合,或者講用“網際網路+”先進製造業這麼一個結合,帶動整個新一輪製造業發展。發展最大的動力還在於資訊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或者用德國人的講法,叫CPS系統或資訊物理系統。

  深圳市電子商會執行會長程一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製造2025”,最終都要落實到智慧化和資訊化上,生産技術和管理體系實現智慧化,二者融為一體。“不是説使用機器人生産就達到目標了,整個流程體系必須智慧化。每個企業都是一個生態圈,靠網際網路技術聯繫起來。”

  八方面政策作後備

  《中國製造2025》也提出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等八個方面的戰略支撐和保障。

  以深圳為例:相對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和較高的市場化程度,使得這塊不到2000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大量像騰訊和華為這樣耳熟能詳的高科技企業知名品牌。在迎接“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這些在全球來説都頗具競爭力的企業在研發水準上優勢明顯。

  劉國宏是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的副所長。幾年前,他曾經就深圳企業出現外遷趨勢做了一個調研。“當時就在討論深圳的産業結構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是以服務業為主導,還是以製造業為主導,最後政府還是認為應該牢牢抓住製造業的優勢。”

  他補充道:“深圳的工業企業很多已經從加工製造的環節進入了以研發為主的環節,絕大多數員工從事技術含量高的研發工作,但是不少龍頭企業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辦公場所多在工業園區內,土地價格相對不高,這就保證了低運營成本。”

  學術界人士也認為,國內部分企業的研發能力已經與國際同類最先進的企業處於同一水準線上,為實現“中國製造2025”奠定了技術基礎。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曲建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與以德國為代表的4.0相比,國內很多企業還不能在同一水準上競爭,但是,這些年來成果顯著,國內不少龍頭企業已經完成與發達國家的垂直分工,正在進行水準分工。

  他解釋道:“發達國家原來負責高端的部分,而國內很多企業主要是負責低端的環節,比如説加工,但是這些企業的轉型速度非常快,現在已經與發達國家企業同處於高端的分工過程。”製圖/蔣皓明

  《中國製造2025》還説了什麼

  ●綠色製造

  全面推行綠色製造;全面推進鋼鐵、有色等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産水準提升計劃;制定綠色産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在《中國製造2025》中,“綠色”散佈其間,成為貫穿全文的主色調。

  ●中國品牌

  《中國製造2025》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實現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強中,中國有29個內地品牌上榜。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從貼牌大國邁向品牌大國,可以預見,將會有越來越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成為國際市場上耀眼的“中國名片”。

  ●中國品質

  《中國製造2025》提出,堅持把品質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生命線,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在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看來,中國在一些關鍵材料、零部件和核心繫統上,品質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長期依賴於進口。改變低水準、低附加值的製造業狀況,必須從品質入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