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生紗廠:舊制度沒落新社會到來的見證者

  • 發佈時間:2015-11-03 11:30:3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毛澤東同志談到中國的民族工業時説過,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被人們當做了中國近現代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大生的創業、發展史不僅是南通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願意和善良、勤勞的家鄉人民一起紀念大生的生日。

  一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農曆四月廿四日,張謇日記記述:“五更乾清門外聽宣,以一甲一名(狀元及第)引見。”次日:“卯正,皇上禦太和殿傳臚,百官雍雍,禮樂畢備,授翰林院修撰。”與此同時,他也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棲門海鳥,本無鐘鼓之心;伏櫪轅駒,久倦風塵之想。一旦予以非分,事類無端矣。”登上學問名士之巔,張謇卻並未以此作為自己的最終追求。他在思索如何為國家振興,為人民幸福多做實事,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開闢一條新的大路。

  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戰敗,張謇激憤不已。事實上,甲午悲劇是清廷昏庸、重臣腐敗,對日一味求和、放鬆軍備的結果。早在1882年(光緒八年),張謇負責理劃前敵軍事,協助吳長慶平息朝鮮內亂、應對日本干涉時就已經預見到了危機。他撰寫了《朝鮮善後六策》,呈送中朝大臣。朝鮮官員閱後十分心服,翁同龢、張之洞深有同感。《六策》名為涉外,實則關切國內政情;但是李鴻章閱後卻斥為多事,擱置不議。後來翰林院35人聯合上奏《請罪李鴻章公折》時,張謇單獨上疏,痛斥李鴻章“主和誤國”“戰不備、敗和局”。至此,張謇對清廷完全喪失了信心,決定遠離朝政、走自己的路。

  二

  九月中旬,家鄉傳來父親彭年公病重的消息,九月十七日張謇“夜分心忽大動”,十八日得知父親病逝;十九日經天津,乘海輪,廿七日由上海回到海門常樂鎮家中,張謇“伏地慟絕,寢苫喪次”。

  張謇回鄉的第二年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兩次前去江寧晉見張之洞,商議國事。二人都想發展工業、力主變革。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加重了國家存亡危機。《馬關條約》關於外國人可以隨意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設廠的規定讓人觸目驚心。張謇在日記中寫道:“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五月,張之洞委託張謇起草《條陳立國自強疏》,張謇文中第一次表達了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理念。為了與帝國主義列強“搶時間”,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正月初五,張之洞奏派張謇、陸潤庠、丁立瀛分別在通州、蘇州、鎮江設立商務局,並由張謇、陸潤庠在通州和蘇州各設一紗廠。

  狀元辦紗廠,對張謇來説是一件非常之事,但也確實是他多年的夢想。張謇對於通海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有較深厚地了解。洋務運動興起後,以官方為主創辦軍工企業的利弊他也比較清楚。而且,張謇十分關注我國門戶開放後西方經濟發展的形勢;外部情景擴大了他的眼界,也引起了他的深思。多年經營鄉里,從事商事、稅務、公益事務等社會實踐,也使他得到全面鍛鍊。作為傳統士大夫,張謇精讀四書五經,博覽群書,厚積薄發。這些因素都促使張謇堅定了信心,迎接新的使命。

  三

  資本主義社會相對於封建社會是個進步。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家的出現對於歐洲封建社會是一種積極的革命因素。從17世紀開始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影響幾乎遍及整個西方。日本明治維新全盤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力大增,人民生活水準和文明程度有了較大改觀。張謇曾赴日考察70天,談到:“日人治國若治圃,又若點綴盆供,寸石點苔皆有佈置,老子言‘治大國若烹小鮮’,日人知烹小鮮之精意矣。”但張謇並不認為日本就十全十美,他在日記中寫道:“臨江戶城濠,濠水不流,色黑而臭,為一都流惡之所,甚不宜於衛生,此為文明之累。”張謇對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已有所考慮;張謇學習是有選擇的,必經深刻縝密地思考。

  張謇創辦大生紗廠時,積極借鑒西方發展經濟的四個技術性因素:市場經濟、金融資本、現代企業制度和法律。張謇通過金融融資的方法向社會招股集資,解決資本問題。他對兩江總督劉坤一聲明,紗廠倣照“泰西”採用股份制;他還提出“甚願天下凡有大業者,皆以公司為之”。張謇招商集資辦廠的設想,得到海門花布商沈燮均和陳維鏞、通州花布商劉桂馨、上海洋行買辦潘華茂和郭勳、紳商樊棻等6人支援。6人推舉張謇為首,共同向社會招股集資。廠址選定在通州城北城市中心下風向的唐家閘,預定招股60萬兩,100兩為一股,計6000股。

  張謇以《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為紗廠取名“大生”。他説:“我們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動搖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句話的解釋是説一切政治及學問,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數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準線上的生活。”

  四

  張謇高度重視企業內部的立章定規。他親自擬定的《廠約》,被章開沅教授稱為中國早期民族近代企業留下的一篇重要文獻。《廠約》首先闡明“實業救國”的宗旨:“通州之設紗廠,為通州民生計,亦即為中國利源計。通産之棉,力韌絲長,冠絕亞洲,為日廠所必需。花往紗來,日盛一日。捐我之産以資人,人即用資于我之貨售我,無異瀝血肥虎,而袒肉以繼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貧,國于何賴?”《廠約》明確規定了總理(張謇)的職責,其下分設4個部門,各有董事、執事,各司其職。

  大生紗廠向社會的拓股並不順利。當時的民眾對於“企業”“機器”“股票”等都十分陌生;經過張謇解説、宣傳,也有出於對他本人的信任而入股的,但是數量遠遠不夠。張謇聽説有一批“官機”4.08萬枚紗錠擱置在上海,無人過問,便向劉坤一提出申領。紗廠和官方最終達成協定,把全部紗錠折價50萬兩作為股金,另招商股50萬兩,合共100萬兩作為大生紗廠的總資本。一見大生紗廠從商辦改為官商合辦,個別商董礙于官勢,提出退股;張謇竭力勸説,改稱“紳領商辦”。儘管有官股參與,張謇始終堅持嚴格按照股份制度辦事,無論官股與商股,一律以股權説話論事,不得行使“官權”;按“章程”選舉董事會、監事會時,也拒絕官方干預。

  大生紗廠于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農曆四月十四日正式開工投産。蘇北平原誕生了第一個用機器生産的工廠。翁同龢聞訊,題楹為賀:“樞機之發動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東南。”劉坤一聞之亦大喜,對張謇説:“是皆先生之功。”謇答:“辦事皆董事與各執事,謇無功。”劉又安慰地説:“不居功,苦則吃矣。”謇答:“苦是自己要吃的,亦無所怨。”劉又説:“但能成,折本亦無妨。”謇答:“不成則已,成則無折本之理。”

  五

  大生投産第二年即獲豐利。二月份的收支結算已有2.6850791萬兩的凈余。大生紗廠通過招股集資辦成股份企業,引起轟動。這一直接撬起和激活社會資本市場的做法,其意義、作用遠大於營利本身。1901年,張謇等人再度創辦第二個股份制企業——通海墾牧公司,繼又創辦了大生分廠(二廠)(1904年)、大生三廠(1915年)、大生八廠(1921年)。1900-1921年間,大生資本增長6倍。以此為基礎,張謇發起創辦了20多個股份制企業,涉及工業、農業、鹽墾、冶金、麵粉、造紙、交通運輸、金融銀行等行業,成立了我國第一個集團公司,控制資金達2240萬兩。

  “父教育、母實業”,實業、教育是張謇提倡救國立國一個整體的兩個車輪,相依相承,共同發展。張謇在大生公司第一次股東大會上説:“謇愚不自量,念普魯士之報法,畢士馬克歸功於教育,欲興教育,赤手空拳,不先興實業,則上阻旁撓,下復塞之,更無憑籍。”張謇最關心的是如何提高國民素質和為國家培養人才。他還積極動員社會商界支援教育、公益與慈善事業,推進地方自治。張謇將他自己從公司獲得的報酬全部用於教育、公益、慈善和社會事業。1904年(光緒三十年),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

  六

  1922年,中國經濟形勢突變。一戰結束後日本的經濟侵略捲土重來;天災人禍、水災不斷導致棉花連年失收;東北市場出現嚴重萎縮;大生公司戰線過長,管理落後等多種不利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大生資本集團陷入困境。1925年,上海銀團接管了大生,並派李升伯來南通強化經營。張謇責成兒子張孝若積極配合、支援。他説失敗不要緊,第一要失敗得光明,第二要失敗以後有辦法。張謇1926年去世,他説:“予為事業生,當為事業死。”言猶在耳,為大眾所銘記。

  1927年,大生扭虧為盈;1935年,公司還清了全部負債並有盈餘。這年秋初,張孝若不幸去世,全廠職工沉浸在悲痛之中;張謇的侄子張敬禮擔負起大生董事會領導工作。抗戰期間,大生職工們為了保護民族利益和企業資産和日寇頑強鬥爭。1948年底,全體職工又和國民黨派駐代表展開了反對遷廠的抗議活動,以迎接解放。

  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大生公司在新中國經濟恢復、抗美援朝、社會主義改造中做出了積極貢獻。1952年,“公私合營大生第一紡織公司一廠”正式對外掛牌。1956年對私改造,執行贖買政策,大生公司成為第一批國營企業。文革結束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方針,實行改革開放;大生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大生歷經清末封建社會、辛亥革命、民國年代、抗日衛國戰爭和民主革命以及新中國的建設和改革開放。在黨的領導下,在改革開放偉大方針的指引下,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家鄉南通飛速發展,“大生人”依然屹立在江海之濱,更加光彩奪目。現在的大生集團有限公司資産總額已達28億元,年銷售收入30億元;産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結語

  曾經和張謇一起奮鬥的人不計其數。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引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的一段話,意指張謇那批早期民族企業家經商的主要動機其實不是為了牟利,而是出自“救國愛國”的政治思想;所以中國資産階級從他誕生的那天起,就有自願的理想主義特徵。吳曉波説:“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企業家經商也不是為了掙錢,同樣抱有一種自願的理想主義,我想他們的願望是在開放改革的新時代中充分體現自身的價值,創業求新,與國家和人民共同渡過困難,應該得到人民的尊重。”

  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新一代“大生人”沿著先輩們的足跡不懈努力。大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健宏説:“2015年,大生迎來了雙甲子之年,百年大生,歷史厚重;百年大生,任重道遠。我們要弘揚創始人張謇先生敢為人先、甘於奉獻、負重拼搏、勇於改革、爭創一流的精神,學習張謇先生捨身喂虎,投身實業的勇氣和魄力,學習他‘辦一縣之事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之事有一國的眼光’,砥礪前行,創造未來,再鑄世紀輝煌。”

  120年的歲月,一段難忘的歷史,已經永遠地留在了南通人民的心中。大生就是“民族存亡”“自強不息”的見證。謹以此文紀念大生建廠120週年。

  (作者係八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