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山村人居環境的兩年巨變

  • 發佈時間:2015-11-03 04:29:45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11月5日,第二次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將在廣西召開。會上,四川將就相關經驗做交流發言。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何在根本改變農村貧窮落後環境的同時,避免大拆大建、破壞農村特點?四川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路徑。至於這條路是怎麼走的,則要從一座村、一群人説起。

  □本報記者 熊筱偉

  站在村民廖幫科家門口,遠遠能看到縣城的輪廓。

  就這麼一段距離,過去要“跑斷腿”——地處龍泉山脈的德陽市中江縣石埡子村一大半是土路,坡坎相接、起伏不平,“好多拖拉機都爬不上去。”而現在,平整的水泥路從家門前延伸到中江縣城,開車進城只要18分鐘。

  縮短城和村之間距離的,不止是道路。村容整潔、新房牢固……近兩年,我省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給小小山村帶來巨大改變。在廖幫科看來,這兩年間村裏的變化,比過去20年的都多。

  A

  硬體“大手筆”新村規劃:村裏有了一個個“小社區”

  村口水泥路邊,有一排川西民居風格的兩層小樓。這是石埡子村新建的12社聚居點,住著17戶人家。

  10月30日中午,年過7旬的劉如瓊拉了個小板凳,和周圍鄰居一起坐在街邊小賣部門前,享受深秋裏難得的暖陽,“住了小洋房,還能和周圍熟人挨著,安逸。”

  其實對於搬新居,劉婆婆之前挺擔心。當初聽説建新村聚居點,要把村裏所有人統一搬到新房裏住,劉婆婆慌了:全村近700戶人,得是多大一片地?老鄰居之間要想串門,就沒以前方便了。何況離自家田地太遠,去地裏採點小菜,來回都要走四五十分鐘,這對腿腳不好的劉婆婆來説,簡直是個“災難”。

  擔心的事並沒發生。石埡子村規劃新建的聚居點,是一個個由幾戶、十幾戶集聚成的“小社區”,散佈于起伏的丘陵中。每個“小社區”,都確保水電氣等公共服務接入。中江縣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局局長劉建明説,當地屬深丘,地形起伏大,若搞“大聚居”不利於村民出行,也會破壞當地農村特點。

  村裏的實踐,在全省已上升為一種理念——宜聚則聚、宜散則散、適度聚居。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已總結並推行“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的鄉村規劃模式,通過建聚居點和舊村改造相結合,既改善鄉村人居條件,又體現田園風光和鄉村特點。

  全新理念,通過規劃的“白紙黑字”迅速落地。兩年時間,我省約有9萬個村落編制了規劃,基本實現全覆蓋。2013年石埡子村也請省規劃院編制完成《石埡子村産村相融建設美麗新村總體規劃》等多項規劃。

  基礎設施:已完成超10個重要基建項目

  在石埡子村,最讓人驚喜的或許是小學:洋氣的藍色教學樓內,網路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一應俱全,每個教室還配有多媒體電子黑板;而教學樓外,則是標準塑膠操場、草地……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往往是欠賬最多的環節。在這方面石埡子村屢屢“出手”:從通向聚居點的産業大道到村公共服務中心,村裏近年完成的重要基建項目就超過10個。

  建設所需資金,來自各級財政支援。連續4年,省財政每年投入20億元,用於新村“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同時建立財政投入競爭性分配機制,將每年財政投入20%作為獎勵資金安排。“都根據項目進展情況考核,做得又快又好才拿得到。” 劉建明説,石埡子村已連續多年拿到了“獎金”。

  為推進公共服務管理向農村延伸,全省78%行政村增設了公共服務專職管理幹部崗位,省財政每年每村安排7萬元專項經費。

  B

  管理跟得上農房品質:農村工匠持證上崗,填補管理空白

  12社聚居點裏的新房,是薛正樹參與修建的。對這位砌了一輩子磚的農村建築工匠來説,這次工程有件新鮮事兒——在聚居點修建前,所有工匠都被要求培訓合格後才能上崗,之後還要年檢。

  硅酸鹽水泥的儲存時間為幾個月?砌築磚墻的高度不宜超過多少米?……原來老師傅口傳心授的經驗,現在變成了具體的操作規範。

  劉建明介紹,培訓是為補足農村一線建築工匠的知識和技術漏洞,讓操作更規範、科學,“都説農村房子品質差,農村持證工匠建出來的新房,就不會比城裏建築公司的差。”

  農村磚瓦匠要持證上崗,這背後是我省推行城鄉住房建設一體化管理的結果。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農房靠農村建築工匠,可四川乃至全國對工匠從業技能培訓和資質審核都沒有強制性要求,“臨時找不到尺子,甩個草鞋就敢量尺寸。”農村建築工匠培訓上崗制度的推廣,填補了農房建設管理空白。

  工匠解決操作中的技術問題,相關法規由政府完善。我省為此先後出臺《關於加強農村居民住宅抗震設防決定》和《蘆山地震災後自建農房管理辦法》,並正在制定《四川省農房建設管理辦法》,從農房規劃選址等各環節加強技術監督和指導。同時我省亦開展農村危房改造、農房抗震設防改造、農房地震保險試點,確保農房品質安全。

  衛生環境:垃圾“村收集、鄉(鎮)運輸、縣處理”

  談起生活變化,還有一件小事讓劉如瓊婆婆感受很深——原來每家處理生活垃圾,要不在後院裏燒,黑煙滾滾,熏得墻壁“烏漆墨黑”;要不就偷偷扔到山坡下。現在門前幾百米就有個垃圾桶,方便、省事。

  一到中午,村民廖邦地就會來統一收集各家丟出的垃圾,運到固定地點,等鎮裏垃圾車運到縣上處理。村黨支部書記田明闊説,石埡子村像廖邦地這樣的保潔員已有5位。

  劉婆婆口中的小事不小。它其實涉及農村一大“頑疾”——如何處理過去“放任自流”的農村垃圾。以2007年為例,我省僅4%的行政村對垃圾進行處理,絕大多數垃圾被就地掩埋甚至直接拋棄,污染農村環境。而通過“村收集、鄉(鎮)運輸、縣處理”模式,加之通過垃圾分類收集、沼氣池化解、垃圾回收等源頭減量措施,目前行政村垃圾處理比例已超過90%。

  要讓垃圾治理可持續,錢從哪兒來?

  垃圾處理設備購置等初期費用,由政府買單。日常運作則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發揮村民主體作用,由村民適當繳費。田明闊介紹,財政相關補助解決了石埡子村三輪車等垃圾收集所需設備;廖邦地等保潔員每人每月的300元補助,則由村公共收入支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