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工匠是這樣煉成的

  • 發佈時間:2015-06-07 05:45:5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勞動節期間,8集特別節目《大國工匠》的熱播,引發了人們對工匠精神的追問和求索。在圖書市場上,一批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書籍,正在引領新的閱讀熱潮,尤其受到製造業企業家和創新創業群體的歡迎。

  一種人生態度

  工匠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勇於創新的“工匠”

  什麼是工匠?清代段玉裁在《説文解字注 匚部》注解中説:百工皆稱工,稱匠。又説,以木工之稱,引申為凡工之稱也。

  在暢銷書《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的作者亞克力·福奇看來,任何人只要有好點子並且有時間去努力實現,就可以被稱為工匠。該書中文版出品方湛廬文化首席顧問簡學告訴記者,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勇於創新的“工匠”。《工匠精神》的目標讀者,正是那些有好奇心、敢於創造新事物的業餘愛好者、DIY一族和發明家。

  青年學者湯元宋認為,傳統社會因為不夠發達,工匠普遍受教育程度、經濟回報、社會地位不高。而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工匠,是經濟社會發達後,尤其是社會高效分工後,工匠主動的選擇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工作。他們的工匠因為素質高,更容易培養起現代企業意識和全球視野,一旦轉型擴張也會比較順利。

  工匠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在美國,47歲的哲學博士馬修·克勞福德放棄華盛頓一家智庫薪水可觀的工作,選擇成為一名摩托車修理工。“坦率地説,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憑什麼拿那份工資?我究竟向什麼人提供了什麼有形的産品或者有用的服務?”事實上,克勞福德不到14歲就在社區擔任電工的助手,15歲成為保時捷汽車修理店的修理工,從高中到大學的7個暑假都在兼職做電工。2010年,克勞福德的《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讓工匠精神回歸》一經出版,立即成為暢銷書。今年5月,繼《工匠精神》一書後,湛廬文化又將該書引進了國內。錘子科技CEO羅永浩在對這兩本書的推薦詞中説,“如果你小時候也有工匠造物的情結,那麼推薦你看看這兩本書。或許,你在一個領域裏耕耘15年之後,也可以和我一樣從事一種製造業的工作,來一次創業”。

  如克勞福德一般,許多工匠享受著作為“手藝人”的榮譽感和滿足感。在《我是匠人》一書中,擊敗必勝客的南韓本土比薩品牌mr.pizza創始人鄭又鉉表示,“我喜歡匠人這個詞,在我看來,匠人就像是榮譽勳章。匠人有匠人的風範,最終應達到其領域‘達人’的境界。世界上最棒的味道,用心而又真誠的服務,像自己家一樣舒適和潔凈的就餐氛圍,這是我經營mr.pizza的三大原則,同時也是mr.pizza存在的意義”。日本還設立了“人間國寶”制度,將日本歷史上或藝術上有價值的戲劇、音樂、工藝技術及其他無形文化成果視為“無形文化財産”,並給予經費支援。

  而在暢銷書《細節決定成敗》、《中國需要工業精神》的作者汪中求看來,我國古代雖然取得了一些對世界文明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就,但長期以來都習慣於把科學技術當作雕蟲小技、奇技淫巧,認為“小人能之”,君子是不屑去做的。由於輕視科技和科技人員的價值,絕大多數士人都把精力投入讀經鑽故紙堆,使科學技術的發展失去了內在驅動力量。這種非理性主義的傾向不利於科學技術的發展,阻礙了創新意識、開拓精神的形成,不利於競爭觀念、開放意識的養成。

  做就做到極致

  工匠精神尤其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力求做到極致,做到“零缺陷工作”

  春節期間,中國遊客赴日本搶購馬桶蓋、電飯鍋的熱潮,引起人們的反思:中國製造怎麼了?我們的工匠精神哪去了?

  事實上,中國從來不缺好工匠。《莊子》中塑造了一批能工巧匠的形象:遊刃有餘的庖丁、粘蟬若拾的承蜩者、削木為鐻的梓慶,其精湛技藝令人嘆為觀止。我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考工記》,凡7100余字,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類30個工種的內容,反映出當時中國所達到的科技及工藝水準,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央視《大國工匠》紀錄片中所展現的高鳳林、顧秋亮等普通崗位上的勞動者,都是以匠心築夢,錘鍊“中國製造”的代表。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在回答文惠君的疑問時,如此解釋“神技”的煉成之道。對工作的高度忠實和追求極致,可以説是工匠精神的兩個重要特徵。

  汪中求告訴記者,工匠精神是工業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追求的是工業化進程中的嚴謹、一絲不茍、專業、耐心、專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尤其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力求做到極致,做到“零缺陷工作”。世界最優秀的製造工業,如德國製造、日本製造、瑞士製造,都離不開一絲不茍的工業精神的支撐。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劉琳則是日本品牌“無印良品”的擁躉。“我的切身感受是,他家的東西買來覺得不起眼,且價格相對較貴,但三五年後,其他同期買的東西都被處理掉的時候,它們還好好的在那,而且不過時。”為此,劉琳特意將《無印良品生活研究所》找來一讀,並從中體會到了設計製造者無所不在的用心和生活智慧。

  “很多企業的産品品質為什麼搞不好?原因雖然很多,但最終可以歸結到一個方面上來,就是做事缺乏嚴謹的工匠精神。”汪中求説,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優質觀念、精品意識等等,是工業時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氣質,是工業化的底線。工業化意味著大生産、流水線,但這並不是説可以粗製濫造。相反,生産優質精良的産品,正是工業化不斷取得突破性發展的動力。

  培育工匠精神

  “網際網路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個國家更合理的創新創業驅動力

  在《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中,馬修·克勞福德在第一章的標題中開宗明義地提出:尋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簡學告訴記者,從近些年的趨勢看,技術的發展讓很多人失去了“搗鼓”的興趣。這正是引進這兩本書的初衷:“工匠精神”有一種日漸衰落的趨勢,亟待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環境下,人們不僅僅要關注網際網路及網際網路精神,也要細心呵護熱愛發明、崇尚技術、獻身工程的“工匠精神”。在今天,“網際網路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個國家更合理的創新創業驅動力。

  湛廬文化策劃編輯吳悅琳認為,工匠精神並不是某一類人所特有的,它是一種做事情的態度,是一種全心投入、追求極致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今天仍然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不論從事什麼工作,秉承工匠精神,你才能夠在工作中思考,發現可以或需要改善的地方,並在將工作做到極致的過程中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反過來,只有當你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時,才能夠全心投入。”

  確實,如果人人都能以工匠精神去工作,整個社會的發展必將加快節奏。“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提倡工匠精神,提倡嚴謹的做事態度,提倡大聰明、大智慧。沒有優良的工匠精神,絕不可能製造世界級的好産品,企業要想成為世界級企業也只是癡人説夢。”汪中求説。

  就在上周,《中國需要工業精神》的第二版也已經上架。汪中求告訴記者,該書第一版在2012年發行後,收到了很多企業家的反饋,讀者普遍認同書中的基本觀點:一個民族的工業化應該有一種擔當,一個國家的企業家群體應該有一種信仰。“細節決定個體成敗,精神奠定國家未來。我們的奢望是,《中國需要工業精神》第二版能成為一支注向工業化狂躁症的清醒劑。”

  湯元宋來自製造業發達的浙江溫州,在他看來,製造業轉型是生死存亡的事,樂意不樂意,可能不可能都要轉,製造業的特徵就是必須實幹起來才能闖出路子。

  簡學認為,對於管理部門來説,要思考該如何才能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改革教育,讓職業技術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讓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讓實踐教育貫穿我們的中小幼教育。第二,強化對工匠的獎勵機制,調動人們參與創造的積極性。第三,建立讓工匠專心於技術的組織。最後,要營造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建立創新失敗補償機制,破除在科技創新上存在的“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老觀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