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律師講述歐洲難民危機 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

  • 發佈時間:2015-11-02 08:06: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張傑】難民危機爆發前,歐洲一體化進程已在經濟、政治等領域遭到嚴峻考驗,敘利亞等國難民大量進入後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又帶來新的挑戰,同時引起國際法律界的思考。11月2日,由中國第一個國際法領域的非政府組織(NGO)——“國際法促進中心(CIIL)”組織實地調研並撰寫的《敘利亞難民危機德國調研報告》在北京正式發佈。CIIL創始人、中國律師劉毅強向《環球時報》記者獨家講述了在德國多個城市難民營調研的經過和感受,他希望通過調研國際法熱點問題,聚焦國際法的最近動態,“把中國人帶到國際法的前沿,把國際法帶到世界華人的身邊”,並在世界上發出來自中國的聲音。

  調研難民營經費來自中國律師“眾籌”

  荷蘭海牙被譽為“國際法之都”。專注于國際法研究的劉毅強今年6月在海牙創建“國際法促進中心”,在他看來,這是來自中國的國際法人士在海牙建起自己的“心靈家園”。3年前的“國際刑事司法日”(7月17日),劉毅強還成立了NGO組織“中國國際刑法青年學者聯盟”(CIICJ)。作為該組織的秘書長,2013年9月在慶祝海牙和平宮(國際法院所在地)建成100週年的活動上,劉毅強做了題為“為什麼中國人必須參與國際法治”的演講。

  愈演愈烈的難民危機讓劉毅強有了赴德國實地考察的想法。10月21日,在海牙的國際法促進中心,剛結束調研的中心執行主任劉毅強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了調研難民危機的初衷:“9月16日我生日聚會,海牙辦公室的研究員Lucie TAHAKI(法籍)剛好在北京轉機,我們一起聊到難民處境以及德國和歐洲對難民的接納情況。那時我就開始想,難民處境到底如何?中國人可以為解決這一危機做些什麼?與其聽別人的説法,不如自己奔赴一線去實地調研。”

  在不到一個月的籌備時間裏,劉毅強成立了“調研組”和“報告寫作組”。除了劉毅強,調研組中國律師還有北京大學碩士沈潔、格羅寧根大學博士候選人徐奇、維也納大學博士候選人田立。國際調研組由Lucie等4人組成。10月15日,他們從荷蘭出發,前往德國杜塞爾多夫、波恩、慕尼黑和柏林實地調研,探訪當地的難民營,同德國的非政府組織、慈善機構和外交部座談交流。用劉毅強的話説,他希望通過一線調研,最終寫出報告,供國內智庫、媒體和政府部門研究。

  這份近3.5萬字、名為《敘利亞難民危機德國調研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德國已盡其所能來應對難民危機,其社會資源的極限正在凸顯,而相對的,持續的難民潮帶來的不良效應也隨時有上升甚至惡化的可能性;中國有為德國解決難民危機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義援助的可行性,後者也有一定的需要,關鍵需要雙方更好溝通和協調;更為關鍵的是,難民危機的解決需要從根源上解決難民出逃的原因,結束敘利亞等國的武裝衝突和動蕩局勢等。

  劉毅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對難民這一世界性議題保持著長期關注,而最近的歐洲難民潮更讓我們意識到原有的難民治理體系已無法應對眼下的挑戰。”他認為,對自身實力不斷增長,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來説,應對難民問題是不可回避的。

  作為這次調研團隊的發起人,劉毅強和Lucie分工負責。劉毅強在國內籌措資金,聯繫荷蘭方面研究國際法的中國留學生組建中國團隊,並與德國聯邦政府聯繫;Lucie回到歐洲後,在荷蘭和德國聯繫歐洲團隊,並負責同德國的難民營和非政府組織聯絡對接。劉毅強説:“我通過眾籌的方式籌集了數萬元人民幣,時間很緊,大部分的錢都來自於我以前的律師朋友,他們相信我,也認為我在做一件真的很有意義的事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