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IBM連續第14個季度營收下滑 轉型困難重重

  • 發佈時間:2015-11-02 07:3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IBM:難再美舞的大象

  “如果大象能夠跳舞,那麼螞蟻就必須離開舞臺。”這是IBM前CEO郭士納在2003年出版的自傳《誰説大象不能跳舞》中的話。那時的IBM,初步完成了從硬體向軟體和服務的轉型,是眾多IT公司爭相學習的榜樣。沒有人會懷疑IBM這頭大象在商業世界輕盈起舞的能力。然而,IT産業的變局總是那麼富有戲劇性。隨著硬體市場需求進入飽和狀態,以及後起之秀帶來的競爭壓力,IBM陷入業績寒冬。截至今年第三季度,IBM已經連續第14個季度營收下滑。

  10月20日,IBM對外發佈了201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業績依舊不容樂觀。

  最新財報顯示,IBM第三季度持續運營業務營收為192.8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23.97億美元下滑14%;持續運營業務凈利潤為29.6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4.55億美元下滑14%。

  雖然IBM第三季度每股收益超出了分析師預期,但營收和全年每股收益展望均不及預期,這已經是IBM連續第14個季度營收下滑,也是IBM連續第五個季度營收下降幅度超過預期。

  毫無疑問,IBM正經歷“漫漫嚴冬”。

  在中投顧問IT行業研究員王寧遠看來,讓IBM深陷業績下滑境遇的背後,有其主營業務如IT硬體、軟體的市場需求逐漸進入飽和狀態的因素作用,而市場中的後起之秀也對IBM造成了較大的競爭壓力。

  IT行業資深分析師唐欣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IBM的業績下滑是行業大趨勢,或者説是時代特徵所決定的。

  “包括IBM、惠普、戴爾在內的傳統IT硬體企業都會面臨巨大挑戰。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最關鍵的原因是硬體技術發展速度過快,尤其是在傳統PC市場,該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移動終端市場這個趨勢也正逐漸顯現,純硬體公司都將面臨巨大的困境。”唐欣如是説。

  面對這樣的困境,IBM也一直在嘗試走出低谷,只是效果不佳。

  王寧遠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若要挽救公司業績,阻止下滑趨勢,IBM亟需轉型。“公司固有的發展理念、模式以及管理框架、人才儲備等難以支撐雲計算、大數據業務的快速發展。IBM必須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

  營收連續下滑

  事實上,早在今年7月21日IBM公佈第二季度財報時,已經有分析師預計,在2016年第三季度以前,IBM都無法改善業績下滑的窘境。

  IBM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從去年同期的240.5億美元降至208.1億美元,而分析師給出的平均預期為209.5億美元。該季度IBM的凈利潤為34.5億美元,不及去年同期的41.4億美元。儘管第二季度營收下降,但IBM仍舊重申了全年業績預期,認為其能在今年達到年初的業績預期。

  業內分析認為,第二季度的營收下降緣于IBM花錢處理了諸如半導體這樣的虧損業務,將其交給其他公司接管。雖然IBM所押注的雲計算、安全軟體等業務增長了20%,但並未抵消處理虧損業務所造成的損失。

  對此,IT行業認為,這與近期IBM處於轉型調整期有關。當時IBM也對外宣稱,營收下降多數與剝離業績不佳部門有關,且還遇到匯率問題。

  然而,在進入第三季度後,財報依舊不容樂觀。按照業務劃分,IBM第三季度全球技術服務業務營收同比下降10%,至79億美元。其全球企業服務業務營收同比下降13%,至42億美元。按照IBM首席財務官馬丁·施勒特(Martin Schroeter)的説法,新興市場需求衰退是第三季度營收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

  據悉,第三季度,IBM來自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幾大新興市場的合計營收下降了30%。而目前,IBM超過一半的業務營收都來自於海外。

  路透社在相關報道中分析指出,IBM繼續剝離低利潤業務影響了營收,而強勢美元亦給其業績造成壓力:鋻於IBM一半的營收來自海外市場,強勢美元讓IBM的業績繼續承壓。

  除了貨幣波動外,馬丁·施勒特稱,諮詢業務和存儲業務的疲軟也是營收下降的原因。

  針對IBM陷入業績下滑的泥潭,《商業價值》雜誌在之前的封面文章《如果大象不再跳舞》中就已提出了種種質疑與擔憂:“軟體增長不理想、服務優勢不再、硬體下滑明顯,IBM確實站在了關鍵時刻的十字路口。”

  文中還提到,用戶的需求在變化中不斷擴大,IBM可施展的空間看起來卻越來越小。這是IBM掌舵人羅睿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過去這麼多年,IBM的“EPS(每股盈餘)為綱”(即根據對華爾街承諾的EPS目標,制定戰略,控制開支)只解決了“節流”的問題,卻一直未能有效打開“開源”的大門。

  競爭腹背受敵

  不可否認,如今羅睿蘭面臨的轉型壓力,一點都不亞於IBM前任總裁郭士納。她需要帶領這頭“大象”走出目前的泥潭,並迅速奔向網際網路化這塊“肥得流油的土地”。

  2013年以來,IBM先後投資數十億美元用於雲計算基礎設施以及軟體部署規劃。2013年6月,IBM斥資20億美元收購雲計算基礎設施提供商SoftLayer;2014年初,IBM宣佈進一步投資12億美元,在全球新建15個數據中心。

  不過,這樣的轉型並沒有給IBM的業績帶來多大改善。2014年底,該公司債務已經高達408億美元。

  由於轉型陷入困局,去年9月底開始,IBM便不斷出售業務以及削減員工。首先是x86伺服器業務最終以21億美元的價格賣給聯想,退出了低端伺服器這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去年10月,IBM又把半導體技術業務出售給GlobalFoundries,並在未來3年裏向GlobalFoundries支付15億美元的現金。後者接收了IBM的晶片製造業務,以及5000多名IBM的員工。

  在IBM看來,公司的轉型有了初步成效,雲計算等新業務的營收正在增長。今年第三季度,“雲即服務”的年運營費用增至45億美元,同比增長45%,而在2014年第三季度財報中,該數字為31億。

  業內人士認為,IBM正將注意力放在安全軟體、雲服務和數據分析等前景明朗、擁有較大增長潛力的領域,進而將自己原先依仗的伺服器,尤其是低端伺服器,以及收銀機和半導體業務出售。但從結果上來看,這些新型業務雖然在今年第三季度一共增長了17%,但依然不能彌補剝離舊業務帶來的損失。而且相比其他的雲服務提供商來説,這樣的增長速度也不算快。

  王寧遠認為,目前看來,IBM確實在轉型上付出了較多精力,但效果不佳。“IBM在雲計算、大數據方面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限,自有專利較少;另一方面,公司固有的發展理念、模式以及管理框架、人才儲備等難以支撐雲計算、大數據業務的快速發展”。

  唐欣也認為,行業定位決定了市場困境,IBM還是需要向其他産業轉移才能夠扭轉現在的頹勢。

  IT行業資深分析師孫永傑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從增長率來講,雲計算業務是目前許多廠商營收增長最快的部門,這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迎合華爾街的投資人。不過,資本市場對傳統IT廠商已不看好。目前IBM的市值只有1461億美元。而持續20年虧損的亞馬遜,目前市值為2669億美元。逐步下滑的利潤率,讓IBM這類廠商已然被看空。

  “而且,在雲計算方面,IBM除了要面對亞馬遜、微軟等雲計算大廠商的競爭,又要面對惠普、思科和甲骨文等處於轉型階段的廠商,甚至還面臨Salesforce這些迅速崛起的初創企業的競爭。”孫永傑説。

  轉型困難重重

  IBM的業績下滑,在凸顯自身發展問題的同時,也反應了如今整個IT行業發展的時代特徵——高收入、高利潤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轉型升級成為主基調。

  “其實隨著技術的進步,市場需求的轉移,不僅IBM,所有傳統IT廠商都進入了寒冬期。”王寧遠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包括新力移動、HTC等全球知名IT企業均遭遇了業績壓力,而裁員成為減少成本的最有效辦法。

  新一輪全球IT行業裁員大潮更是預示了行業環境的嚴峻性。

  幾個月前,微軟公司證實將關閉位於芬蘭的前諾基亞手機産品開發部門,並最多裁員2300人,而這次裁員是此前該公司宣佈裁員7800人中的一部分;正在重組經營的夏普公司宣佈,已徵集到的3234名自願退職者在9月30日退職;英特爾也在今年6月證實,由於銷售業績低於預期,作為削減成本計劃的一部分,公司將展開新一輪裁員。

  美國《連線》雜誌曾評論稱,在雲計算大潮的衝擊下,戴爾、EMC、惠普、思科、IBM和甲骨文等傳統科技公司已成為“行屍走肉”。

  而造成如此境遇的,是IT行業軟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及硬體價值越來越低的共同因素在作用。

  縱觀惠普、戴爾和早些年的Sun,下滑或衰落無一不是受硬體的拖累。

  採訪中,唐欣告訴記者,如今,行業步入寒冬的最關鍵原因是硬體技術發展速度過快,造成了一種類似“谷賤傷農”的悲劇。在綜合用戶體驗中,硬體設備的進步所帶來的貢獻越來越小。即使是較長時間以前的工藝和技術,也能夠滿足主流的應用。

  “隨著摩爾定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資訊技術進步的速度)逐步失效,軟體、設計、創意等成為決定用戶體驗更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們並不像硬體技術發展那麼快,所以能夠在産業鏈中獲得更多的價值回報。”唐欣告訴記者,這個現象在傳統PC市場已經非常明顯,移動終端市場這個趨勢也逐漸顯現,純硬體的公司都將面臨巨大的困境。

  因此,眼下的傳統IT行業整體都在往雲計算方面佈局,無論是IBM,還是行業內其他競爭對手,都在尋求解決方式。

  但是,做雲計算要面臨的挑戰也很多。

  “雲計算意味著低價低成本,一般企業用戶採用雲計算可以降低IT成本。”孫永傑表示,採用低成本的雲計算,對於企業用戶是好事,但對IT廠商來説,卻對傳統的軟體、服務等業務造成一定衝擊。

  而且,對於IBM、惠普等傳統IT巨頭來説,雲計算造成的問題根源在於“創新者困境”。

  眾所週知,無論是國外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還是國內的阿裏雲,都不是高利潤率業務。為此,這些雲計算巨頭需要建設所謂的“超級數據中心網路”,容納盡可能多的客戶,實現規模效應。從這種意義上來説,公有雲(第三方提供商為用戶提供的免費或低成本的雲,核心屬性是共用資源服務)就像是沃爾瑪等大賣場,需要規模化的覆蓋和精益的管理,才能在微薄的利潤率基礎上實現較好的盈利。

  然而,進行這些投資勢必佔用公司的內部資源,侵犯了核心業務部門的利益。由於新業務對業績的貢獻小,因此在企業內部博弈中往往缺少話語權,而最終的結果就是核心業務牢牢把持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因為傳統IT業巨頭從來都不是低利潤率業務的信奉者。要想打破這些常規,發展創新業務,就需要有更大的勇氣和動力。

  微軟在這一點上可謂壯士斷腕:一方面,宣佈了Windows 10的免費升級計劃,忍痛割掉了重要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為了掃平公司內部的阻力,微軟前CEO鮑爾默“被離職”,微軟董事會選擇了具有雲計算業務背景的納德拉為接班人。

  因此,《連線》雜誌評論認為,顯然,創新者困境是一些IT巨頭的致命弱點,也是轉型的關鍵。儘管這些傳統科技公司現階段仍然可以獲得大筆收入,甚至不時能冒出新概念。“但只要創新者困境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那麼它們的長期前景就不會太光明”。

  巴菲特增持

  發展環境嚴峻,競爭升級,藍色巨人IBM的未來是否真的一片迷茫?

  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在唱衰這頭巨象的未來。就在資本市場普遍對IBM轉型持懷疑態度時,投資大亨沃倫·巴菲特在上個月逆市增持了IBM的股份。

  值得關注的是,在職業生涯從未投資過科技股的巴菲特,2011年宣佈開始建倉IBM股票。巴菲特在今年8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他本人IBM股票的持有成本是170美元/股。

  截至今年6月,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IBM共計8.12%的股票,是IBM最大的持股股東,持股總計達到8000萬股。按照目前股價149美元計算,大概虧了16.8億美元。

  媒體報道指出,巴菲特當年投資IBM時曾列出了投資該公司的數個原因:第一是相信IBM公司的管理藝術;第二是相信公司有能力實現5年目標。但實際上,IBM後來很快放棄了5年盈利計劃。

  不過有媒體報道,巴菲特曾在公司內部就IBM的問題進行過討論,最終認為IBM在政企等高端客戶中深耕多年,有巴菲特最看重的“連續穩定性”,可供長期投資。

  有許多投資人認為,投資股票是投資公司,更是投資趨勢。巴菲特至今依然在沿用傳統行業的投資思維,他對英特爾的投資也説明瞭這點。因此,巴菲特的加持無疑讓外界對IBM的未來提起了幾分信心和希望。

  王寧遠告訴記者,近期IBM一直致力於對中國市場的佈局,這樣的戰略舉措對於挽救IBM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國市場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一方面中國網路覆蓋率、普及率已經較高,網際網路發展基礎較好;另一方面,中國正在進行‘網際網路+’發展戰略,市場對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的需求量非常大。”王寧遠認為,如今IBM能否挽救其低迷的業績,需要視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情況而定。當前,中國雲計算、大數據領域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因此,最終傳統IT巨頭還應該積極轉型、加強創新,對市場趨勢有敏銳的把握”。

  一位不願具名的IBM企業諮詢服務部前中層管理者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也指出,從羅睿蘭正在推行的變革來看,“只要華爾街有足夠的耐心,IBM一定能走出暫時的低谷。這家公司有轉型基因,有足夠的人才資源,在産品和能力上也都有非常好的基礎。如果IBM在網際網路化轉型中闖不出一條路徑,那只能説明那些傳統的企業級IT公司都將進入衰落地帶”。

  因此,有媒體觀點指出,現在看低IBM還為時過早,該公司最近還在晶片技術上取得了突破。同樣,認為IBM出現轉捩點也為時過早。因為只有該公司業績停止下滑,才能被視為真正的轉捩點。

  或許真如巴菲特所言,“IBM股價一定會漲,但可能需要5-10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